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专机抵达北京。

当天,周总理亲自去迎接,在寒风中,周总理没有戴帽子,厚厚的大衣都难以掩盖他的瘦弱。紧跟在他身后的是叶剑英等领导人。
看到尼克松走到舷梯快一半时,周总理带头鼓掌。尼克松略微停顿了一下,按照中国的习惯鼓掌相报,随后,在距离地面还剩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已经面带笑容的伸出他的手。周总理的手也当即伸了出来,两人双手交握,长达一分多钟。
周总理陪着尼克松检阅仪仗队后,两人同乘一辆轿车进城。
尼克松在钓鱼台宾馆下榻,在吃丰盛的午宴时,尼克松展现了自己熟练使用筷子的技巧,要知道,为了这一天,他已经苦练了大半年的时间。

为了这次的中国之行,尼克松可谓是费尽心机,他知道自己来了中国后免不了要用筷子,为了不出洋相,他必须保证自己能熟练使用筷子,于是,在出发之前,尼克松下了苦功夫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尼克松终于学会用筷子进食。
结束进食后,尼克松一行人各自回房间洗漱。
没多久,周总理亲自来找基辛格,向他阐明,毛主席想要会见总统,同时接到邀请的还有基辛格。
车子一路行驶到中南海,来到毛主席的书房后,尼克松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哪里像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房间,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哪一位学者在这里下榻,原因无他,毛主席的房间遍布书籍,一抬手就能看到翻过几十上百遍,已经有印记的书籍。

这次接待尼克松,毛主席选用自己喜爱的茉莉花茶。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亲自送给尼克松四两(相当于200克)“大红袍”茶,尼克松掂了掂手中的大红袍茶,只觉得毛主席送得量少。周恩来听后笑着给尼克松解释:“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
不仅如此,这里面还有一些典故:“这种茶极为珍贵,每年所产不及500克,我们的主席已将他珍爱的一半家当奉送您了。”
尼克松总统听后顿时肃然起敬,并且深感荣幸。“大红袍”也成为中美建交的传奇礼品。

尼克松在北京逗留了五天的时间,经历了紧张的秘密谈判,还游览和出席了各种公众活动。和毛主席会见之后,周总理和尼克松以及各自的助手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两人在京共会谈四次。
在会谈之中,尼克松不但对于周总理敏捷的思维和高超的外交艺术钦佩无比,对于他已经七十多岁,却依旧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表示敬佩。
尼克松心细如发,很快就注意到,会谈进行到一半时,周总理的秘书就会给他送几粒白色的小药片。每次下午时间太长,两边的一些年轻人都已经上下眼皮打架,打起瞌睡,但是会谈之中最年长的周总理却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和机警。

尼克松非常佩服周总理旺盛的精力。
“一个人参与大事就能保持活跃和年轻。 ”周总理说道,留给他们这辈人的时间已经不长了,可是,要做的事情还有那么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同年5月12日,保健医生将周总理的尿常规化验发现4个红细胞。
保健医生只能找到周总理,让他在进行一次化验。结果,这次的尿化验报告依旧不尽如人意,上面写着8个红细胞,距离上次的尿常规检查才过去了三天的时间,红细胞数量就增加了一倍。不仅如此,“癌细胞”也出现了。”

医务人员都不愿意接受这样让人心悸的消息。
两年后,周总理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沉重的心理压力,致使癌症久治不愈、病情恶化。5月31日,周总理还强撑着身体,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签署了中马建交公报,陪着毛主席接见了拉扎克,他在西花厅睡了最后一个好觉。
6月1日,周总理吃完早餐后,前往办公室整理了一会儿文件,同秘书交代了一些工作后,穿着中山装,披着自己的深藏青色大衣,在邓颖超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走到院子里,这次,他们要陪同周总理住进305医院。
周总理住进医院后,叶帅亲自过问大事小情。并向管理部门交代:你们要有一个“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你们要照顾好专家、医生、护士及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总理治病不利。

周总理在305医院住院期间,叶剑英几乎每天都会亲自打电话了解病情,就算他出差到海南岛,也不例外。一次,深夜11点钟左右,有人喊保健医生接电话,才刚拿起话筒,总机接线员就说明:“是叶帅打来的电话。”
“张大夫,我现在在海南岛。总理的情况怎么样?”
叶帅远在海南岛,这么晚了,他老人家却没有睡觉,对周总理的病情牵肠挂肚,这不正是老一代革命家之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吗?
1975年隆冬季节,身患癌症的周总理在解放军305医院住了一年半的时间,尽管当时全国各地最好的医学专家为周总理精心治疗,可是他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而且逐渐发展到晚期,他的那颗心脏在微弱的跳动着。

次年1月8日上午9点58分,周总理怀着深深地依恋之情,告别了伟大的祖国,他的心脏彻底停止了跳动。
周总理从1972年5月18日明确诊断膀胱癌以来,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走完了1323天最后的人生历程,这样的周总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