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俄乌冲突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因为它凸显了训练相对不足的战斗力量如何利用消费市场上相对廉价的技术来进行快速组建和武装
1.2. 当技术能够带来如此显著的成本和战术优势时,它的扩散与广泛采用无疑将成为必然趋势
2. 固有特征2.1. 技术的高度非对称性影响
2.1.1. 新技术会使得那些看似强大的势力暴露出以前难以想象到的弱点和破绽
2.2. 技术发展迅猛,呈现出一种超级进化性,它们以惊人的速度迭代、改进,并不断拓展至新的领域
2.3. 往往具有通用性,能够服务于多种不同的目的
2.4. 与任何以往的技术相比,它们越来越展现出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3. 非对称性3.1. 权力大转移
3.1.1. 新技术的出现总会产生新的威胁,带来权力的重新分配,导致进入障碍被消除
3.1.2. 大炮的出现意味着一小队力量便能摧毁城堡,消灭整支军队
3.1.3. 印刷机的出现意味着一个车间便能产出数千本小册子,以中世纪手工抄书的修士们难以想象的便捷方式传播思想
3.1.4. 蒸汽动力使单个工厂的生产力匹敌整个城镇
3.1.5. 互联网将技术的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峰:一条推文或一张图片可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传遍全球
3.1.6. 一个算法便可能助力一家小型初创公司崛起,并成为全球性的巨型企业
3.2. 使用武器化无人机的不只有乌克兰士兵,任何想要的人都可以做到
3.3. 将人工智能和技术自主性的进步、廉价高效的无人机,以及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革新融合起来,将创造出强大、精准且可能难以被侦测的武器设备
3.4. 权力从传统国家和军队转向任何有能力且有意愿部署这些技术设备的个体或组织
3.5. 技术的非对称性影响正在呈现出全方位扩大的趋势
3.5.1. 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可能会独立撰写出与人类所有文本作品规模相匹敌的巨量文字
3.5.2. 笔记本电脑上运行的一个仅占用2GB空间的图像生成模型,可能足以整合开放网络上的全部图片资源,并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精准度生成全新的图片
3.5.3. 一次病原体实验或许就能触发全球大流行病
3.5.4. 一个小小的分子事件可能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3.5.5. 一台高效运转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让全球的整个加密基础设施形同虚设
3.6. 单个系统便有可能创造出巨大的福祉
3.7. 即便对称的行动也未必能幸免于全球性的风险
3.8. 即将到来的技术浪潮的庞大规模和高度互联性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弱点,单一的故障点就可能触发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3.8.1. 技术的本地化程度越低,其蔓延速度就越快,遏制难度也就越大
3.9. 汽车是历史上扩散速度最快、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
3.10. 人工智能带来的非对称性风险,远超劣质食品、飞机失事或产品缺陷等传统风险范畴
3.10.1. 网络规模的庞大,使得对潜在损害的遏制变得几乎不可能
3.10.2. 相互交织的全球系统已成为遏制工作的梦魇
4. 超级进化性4.1. 无尽加速
4.2. 安全标准虽然总是有点儿滞后,但最终还是能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
4.3. 在过去的40年里,互联网已成为历史上成果最为丰硕的创新平台之一
4.4. 21世纪初,创新开始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前行,主要聚焦于比特世界而非原子世界
4.5. 软件的超级进化性正将其影响力扩展至各个行业领域
4.5.1. 在未来的40年里,我们将看到原子世界的内容以空前的复杂性与保真度被转化为比特信息
4.5.2. 比特世界的内容也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便捷性被转化为实体的原子内容
4.6. “真实世界”中的创新速度可能将与数字化的步伐并驾齐驱,展现出更为实时的特点,同时其面临的阻力及对外部条件的依赖都将降低
4.7. 物质的配置或组合方式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们所蕴含的信息
4.7.1. 法拉利汽车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原始的物质材料,而在于其精妙的设计和构成中所包含的复杂信息
4.7.2. 随着计算基础的不断增强,实现这种信息的利用和转化将变得越发容易
4.8. 人工智能已在新材料和化合物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8.1. 通过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人工智能还能够完成汽车的设计与制造
4.8.2. 由人工智能设计的某些汽车样式与人类的常规设计迥然不同,前者更像是自然界中的一些独特又高效的形态
4.8.3. 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将汽车的线路与管道布局巧妙地整合进底盘之中,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最优化
4.8.4. 对于某些结构过于复杂的零部件,传统制造工具已无能为力,3D打印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制造手段
4.9. 如今,模拟技术大大加速了疫苗的研发进程
4.9.1. 计算工具可以助力部分产品设计流程实现自动化,通过还原细胞“生物电路”将复杂功能直接编入细胞,从而让细菌按需产出特定蛋白质等成果成为可能
4.9.2. 软件框架(如Cello)几乎已成为合成生物学设计的“开源语言”
4.10. 量子技术的能力远超最强大的经典计算机数百万倍,将使这样的过程在分子层面上实现
5. 通用性5.1. 在近年原子领域创新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医疗保健成了发展明显放缓的领域之一,这打破了传统认知
5.2. 自动化药物研发是人工智能领域极具潜力的一个方向,也是医疗保健行业摆脱当前严峻形势的出路
5.3. 人工智能势必将显著推动药物发现领域的发展,但其研发成果很可能具有“双重用途”
5.4. 双重用途技术是指那些既可民用,也可军用的技术
5.4.1. 一战时的合成氨技术为例,它原本被视为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然而,该技术也为制造爆炸物提供了可能,并为化学武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5.4.2. 用于客运飞机的精密复杂的电子系统,也可以用于制造精确导弹
5.4.3. GPS虽起源于军事需求,但如今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于众多民用目的
5.4.4. 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可能是为了游戏而设计的,也有可能用于操控整个轰炸机舰队
5.4.5. 麦克风既可用于纳粹集会,也可用于披头士乐队
5.5. 双重用途技术既可以造福,也可能酿祸,既可能是实用工具,又可能是致命武器
5.6. 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即通用性
5.6.1.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正日益趋于通用化
5.7. 如果人工智能确实是新时代的“电力”,那么,它将如同电力一般,成为一种按需提供的实用工具,将深入并推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一种渗透一切的通用技术
5.8. 起初,人工智能系统主要利用深度学习等通用技术来达成特定目标
5.9. 作为一种完全通用的技术,生命工程技术的潜在用途几乎是无限的
5.10. 改造新技术以适应多种用途并非一个新鲜概念
6. 自主性及其他6.1. 自主性并非技术固有的属性
6.1.1. 将技术视为“只是个工具”
6.2. 技术始终致力于扩大我们的能力范围,但关键的一点是,做什么仍然由人类来决定
6.3. 具备高度自主性的技术浪潮正将我们引入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持续的人为干预和监督将变得越发不必要
6.4. GPT-4所展现出的这些能力都不是通过人为编程实现的,而是源于一个更广泛的技术架构的涌现效应,其内容输出已远超系统设计师预先可以控制的范畴
6.5. 自主性的新形态有可能催生一系列新奇且难以预料的后果
6.5.1. 预测定制基因组的行为表现是极其困难的
6.5.2. 一旦研究人员对某个物种实施了生殖细胞基因改造,这些改变就有可能在生物体内存续数千年,远远超出我们的控制和预测范畴
6.5.2.1. 其影响或许会在物种中延续无数代
6.5.2.2. 这样的变化未来会如何不断演进、如何与其他变化产生交互,无疑是无法预测的,也超出了我们的掌控范围
6.5.2.3. 合成生物体将开始拥有它们自己的生命
6.6. 量子计算等技术更是在突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
6.7. 自主系统或许具备一定程度的可解释性,然而即将到来的浪潮中的诸多技术正持续挑战我们的认知边界,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6.8. 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最前沿,一些研究者想实现人工智能系统构建的全方位自动化,以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超级进化”
7. 大猩猩问题7.1. 尽管大猩猩在体能上超越任何人类,更为强壮与坚韧,但现实是它们处于濒危状态或被囚禁在动物园中,是它们受人类遏制
7.2. 人类虽肢体柔弱,但拥有强大的大脑,因此能够实施遏制
7.3. 通过创造出比我们更聪明的实体,我们或许会使自己陷入一种类似于我们的“灵长类表亲”的处境
7.4. 所谓的“智能爆炸”,就是指人工智能拥有持续自我优化的能力,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循环往复地改进自己
7.5. 技术将彻底掌控自身的进化命运
7.5.1. 它将通过循环递归的自我完善而不断壮大
7.5.2. 它的复杂程度将超越常规解释的范畴
7.6. 在极端情况下,即将到来的技术浪潮或许将颠覆人类的地位,使我们不再稳坐食物链之巅
7.7. “技术人”有可能最终受到自身所创之物的威胁
7.7.1.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浪潮是否会到来—浪潮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