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I下海fallsea
撰文I胡不知
2025年10月3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三季度财报以“历史性突破”改写了科技行业的增长叙事: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10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飙升33%至349.79亿美元,每股摊薄收益2.87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2.6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财报公布后盘后股价大涨超6%,市值一度逼近2.8万亿美元,与微软共同构成全球科技行业的“双巨头”格局。
这场业绩狂欢的核心驱动力并非传统搜索业务的惯性增长,而是AI技术的全面商业化兑现。谷歌云业务以34%的同比增速创下营收151.6亿美元的纪录,其中AI相关收入已达“每季度数十亿美元”规模;Gemini应用月活用户突破6.5亿,查询量环比激增3倍;搜索业务在AI模式推动下,美国日活用户超7500万,查询量实现翻倍增长。与此同时,公司将2025年资本开支指引从850亿美元大幅上调至910-930亿美元,并预告2026年将“显著增加”,绝大部分投向AI基础设施建设。
这份财报既是谷歌AI战略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展示,也是全球科技行业进入“AI价值兑现期”的缩影。但在光鲜数据背后,反垄断罚单、算力投入压力、商业化不均衡等隐忧已悄然浮现。
一、AI重构科技产业的竞争规则
Alphabet的业绩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科技行业在AI技术驱动下发生结构性变革的必然结果。2025年三季度,数字广告、云计算、AI三大核心赛道呈现出“强者愈强、技术为王”的鲜明特征,行业竞争规则正被彻底改写。
全球广告市场在经济不确定性中展现出强劲韧性,而AI技术成为重构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据WARC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广告支出将增长7.4%至1.17万亿美元,较此前预期上调1.2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广告占据90%的增量市场份额。这一增长并非均衡分布,而是高度集中于头部平台——谷歌、亚马逊、Meta三家公司占据了全球非中国市场55.8%的广告支出,形成难以撼动的“数字三巨头”格局。
广告市场的分化源于技术能力的代际差异。以谷歌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AI技术实现了“精准触达+效果提升”的双重突破,而中小平台则在数据与算法的差距中逐渐边缘化。高盛报告显示,2025年三季度直接响应广告(绩效导向)增速超预期,主要受零售、电商需求驱动;品牌广告虽仍承压,但9月已出现回暖迹象。谷歌的SearchAIMax产品成为增长最快的AI广告工具,仅三季度就解锁数十亿次全新查询机会,数十万广告商通过该工具实现转化率提升——旅游平台Kayak转化率提高12%,金融公司SoFi转化率同比提升39%。
新兴渠道的崛起并未动摇头部格局,反而成为巨头收割增量的新场景。零售媒体网络、联网电视(CTV)、广告支持型视频点播(AVOD)等渠道增速领先,但谷歌通过YouTube的“双引擎变现策略”(广告+订阅)持续抢占市场份额。YouTube在美国家庭电视端流媒体观看时长连续两年多位居第一,其Shorts功能每观看小时收入已超过传统插播广告,成为广告商布局的核心阵地。这种“核心平台+新兴场景”的组合,使得谷歌在广告行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云计算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进入“价值竞争”的新阶段,AI算力需求成为决定市场地位的核心变量。2025年三季度,全球云服务市场延续两位数增长,但竞争格局呈现“两强争霸、第三追赶”的态势:AWS仍以29%的份额居首,微软Azure以22%紧随其后,谷歌云(GCP)以12%的份额稳居第三,但增速差距正在缩小。
谷歌云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最大亮点。三季度营收1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不仅远超公司整体营收增速,也高于AWS的19%增速,与Azure的33%增速基本持平。更关键的是,谷歌云实现了盈利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营业利润达3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4.6%,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7.1%飙升至23.7%,彻底摆脱了“高增长低盈利”的标签。这一转变的核心动力是AI相关业务的规模化落地——超过70%的云客户使用谷歌AI产品,基于生成式AI模型的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超200%,季度AI相关收入已达数十亿美元规模。
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度决定了云厂商的竞争力天花板。谷歌、微软、亚马逊均在三季度大幅加码资本开支:微软资本开支达349亿美元,同比增长75%;亚马逊计划2025年投入750亿美元;谷歌则将资本开支上调至910-930亿美元,其中60%用于服务器投资,40%投向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重点支撑TPU芯片部署和智算集群建设。这种“军备竞赛”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谷歌云订单积压环比激增46%至1550亿美元,2025年前九个月签署的10亿美元级别合同数量超过过去两年总和,Anthropic更是签订了使用100万个TPU的合作协议,预计每年为谷歌带来100亿美元收入。
2025年三季度成为生成式AI从“概念热”转向“商业热”的关键节点。行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用户规模快速扩张,谷歌Gemini应用月活突破6.5亿,微软Copilot付费用户渗透率达35%;二是技术栈全面成熟,从底层芯片(TPU、Maia100)到中层模型(Gemini2.5、GPT-5)再到上层应用(搜索AI模式、OfficeCopilot)形成完整生态;三是商业化路径清晰,企业服务、广告优化、内容创作成为三大核心变现场景。
谷歌在AI领域的“全栈布局”优势开始显现。底层基础设施方面,第七代TPUIronwood即将全面上市,作为唯一同时提供自研TPU和NVIDIAGPU的云服务商,谷歌构建了灵活的算力供给体系;模型层,Gemini2.5系列实现功能升级,推出“DeepThink”增强推理模式,可解决复杂数学和编程问题;应用层,AI模式已在搜索、YouTube、云服务等核心业务中实现深度渗透,每月处理的token量从7月的980万亿激增至1300万亿,一年内增长超20倍。这种全栈能力使得谷歌能够将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避免了其他厂商“有模型无算力”或“有算力无场景”的困境。
行业竞争的焦点正从“模型参数比拼”转向“场景落地能力”。谷歌将Gemini技术与搜索、电商、企业服务等场景深度融合:搜索业务通过AI概览和AI模式提升查询量和转化率,YouTube利用AI工具帮助创作者优化内容和变现,云业务推出GeminiEnterprise平台,已在700家公司拥有200万订阅用户。微软则通过Azure与OpenAI的绑定,在企业级AI服务领域占据优势。这种“技术+场景”的竞争逻辑,使得拥有庞大生态的科技巨头进一步拉开与初创公司的差距。
二、从搜索巨头到AI生态帝国的进化之路
Alphabet的三季度业绩是其三十年发展历程中第三次战略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从早期的搜索垄断者,到中期的多元化科技平台,再到如今的AI生态帝国,谷歌的每一次进化都伴随着核心能力的重构与业务边界的拓展。
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大学宿舍创立谷歌,以“整合全球信息,使人受益”为使命,凭借精准的搜索算法快速崛起。2004年谷歌上市,招股书中提出的“不作恶”原则成为科技行业的道德标杆,同时明确了“以搜索为核心,广告为主要变现方式”的商业模式。
这一阶段,谷歌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收购构建起搜索霸权:2005年收购Android系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2006年收购YouTube,抢占视频内容入口;2007年推出Chrome浏览器,完善生态闭环。到2009年,谷歌占据全球搜索市场65%的份额,美国市场份额更是超过70%,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97%,成为无可争议的搜索巨头。
此时的谷歌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竞争力,工程师文化主导公司发展,形成了“快速迭代、数据说话”的创新机制。但过度依赖搜索广告的业务结构也埋下隐患,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广告收入增速降至个位数,促使管理层开始思考多元化转型。
2015年,谷歌进行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将搜索、YouTube等核心业务与谷歌云、Waymo等创新业务分离,标志着多元化战略的全面实施。这一阶段,谷歌在保持搜索优势的同时,成功培育出多个增长引擎。
搜索业务持续巩固垄断地位,2019年全球市场份额突破90%,广告收入突破1340亿美元。YouTube成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2019年广告收入达151亿美元,月活用户超20亿。谷歌云在AWS和Azure之后悄然崛起,通过为企业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服务,2019年营收突破89亿美元,为后续的AI转型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的关键突破是AI技术的早期布局。2015年成立DeepMind,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震惊世界,2017年推出TPU芯片,谷歌在AI研发上的投入累计超200亿美元。这些投入在当时并未直接产生商业回报,但构建了深厚的技术壁垒,为2020年后的AI爆发埋下伏笔。

到2019年,Alphabet营收达1620亿美元,净利润343亿美元,员工总数超11万人,从单一的搜索公司成长为覆盖搜索、视频、云服务、硬件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平台。但多元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核心业务与创新业务资源分配失衡,Waymo等“其他Bets”业务持续亏损,2019年亏损额达48亿美元。
2020年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也推动谷歌将AI提升至战略核心地位。2021年,桑达尔・皮查伊出任Alphabet和谷歌双CEO,明确提出“AI优先”战略,将资源向AI研发和应用倾斜。但这一阶段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技术迭代、组织调整和市场验证的多重阵痛。
技术层面,谷歌在生成式AI竞赛中一度落后。2022年底ChatGPT的爆发让谷歌陷入“AI焦虑”,紧急推出Bard大模型应对,但初期表现不及预期,股价一度下跌。2023年推出Gemini系列模型后,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但商业化进展缓慢,2024年Gemini相关收入不足10亿美元。
组织层面,为推进AI转型,谷歌进行了多次架构调整:2023年将DeepMind与谷歌大脑合并为GoogleDeepMind,整合AI研发力量;2024年成立AI产品部门,统筹Gemini在各业务线的应用。同时启动小规模裁员,优化人员结构,将更多资源投向AI相关岗位。
市场层面,云业务成为AI技术落地的关键载体。2024年谷歌云营收突破400亿美元,增速达28%,但营业利润率仅12%,远低于AWS的30%以上。为提升盈利能力,谷歌开始聚焦高价值的AI云服务,推出VertexAI平台和定制化TPU解决方案,逐渐获得企业客户认可。
这一阶段,Alphabet营收从2020年的1825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073亿美元,但净利润增速滞后于营收增速,主要受AI研发和云业务扩张的成本拖累。市场对谷歌的转型信心经历了从质疑到逐渐认可的过程,2024年底股价较2022年低点上涨60%。
2025年成为谷歌AI战略的“收获之年”,三季度财报标志着AI技术已全面渗透至各核心业务,实现规模化商业兑现。这一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三大特征:
技术产品化加速:Gemini模型完成多代迭代,2.5系列推出原生音频输出、多任务处理等功能,月活用户从2025年初的4亿激增至6.5亿,查询量环比增长3倍。推出249.99美元/月的“GoogleAIUltra”高端订阅服务,整合视频生成、大模型推理等核心功能,开启ToC端高价值变现。
业务AI化深入:搜索业务通过AI概览和AI模式重构用户体验,美国地区AI模式日活超7500万,查询量翻番,且变现率与传统搜索基本持平。YouTube利用AI优化推荐算法,Shorts观看时长同比增长40%,广告收入增速提升至15%。谷歌云推出GeminiEnterprise平台,700家公司的200万订阅用户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组织协同化升级:GoogleDeepMind与云业务、搜索业务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确保技术与场景快速对接。推出“AI创新基金”,通过投资并购补充技术短板,2025年已收购3家AI初创公司。建立内部人才流转体系,将传统业务员工培训后输送至AI相关部门,减少转型阻力。
截至2025年三季度,Alphabet的AI相关收入已占总营收的18%,成为继广告、云服务之后的第三大收入来源。皮查伊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AI现在正在为整个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业务成果,我们的全栈AI方法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千亿营收背后的结构分化与隐忧
Alphabet三季度财报的光鲜数据背后,隐藏着业务结构的深刻变化与潜在风险。深入拆解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公司正处于“核心业务稳增长、新兴业务高爆发、成本压力渐显现”的转型关键期。
Alphabet的营收结构呈现“一核一增”的健康态势,核心广告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云业务成为增长引擎,两者协同支撑公司整体增长。
核心广告业务仍是营收基石,三季度收入达74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占总营收的72.5%。细分来看,搜索及其他广告收入56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得益于AI模式推动的查询量增长和SearchAIMax产品的商业化落地。零售和金融服务是增长最快的垂直领域,广告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8%和16%。YouTube广告收入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15%,直接响应广告和品牌广告同步回暖,Shorts和电视端业务成为主要增长点——Shorts广告收入环比增长25%,电视端互动式直接响应广告年营收超10亿美元。
谷歌云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三季度营收151.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总营收的14.8%,较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AI相关服务,企业AI产品季度收入达数十亿美元,生成式AI模型收入同比增长超200%;二是大客户拓展,2025年前三季度签署的10亿美元级合同数量超过过去两年总和,订单积压达1550亿美元,环比增长46%;三是新客户增长,新GCP客户数量同比增长34%,超过70%的现有客户使用AI产品。

其他业务(含硬件、订阅服务等)表现稳健,三季度收入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总营收的12.7%。Pixel10系列手机获得历史最佳评价,销量同比增长28%;订阅服务付费用户突破3亿,GoogleOne和YouTubePremium是主要增长点,订阅收入增速达25%。值得注意的是,“其他Bets”业务(含Waymo)亏损收窄至8.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Waymo计划2026年在伦敦、东京等城市开放服务,商业化进程加速。
Alphabet三季度盈利能力显著改善,核心业务利润率提升叠加规模效应释放,推动调整后利润大幅增长,但欧盟罚款等非经常性支出对GAAP利润形成拖累。
整体盈利水平表现亮眼,三季度净利润3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33%;每股摊薄收益2.87美元,同比增长35%,远超市场预期的2.6美元。剔除35亿美元欧盟委员会罚款等非经常性支出后,调整后营业利润达31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调整后营业利润率稳定在31%,处于行业高位。自由现金流表现强劲,三季度达245亿美元,过去12个月累计736亿美元,现金及有价证券期末余额985亿美元,为后续AI投入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分业务盈利能力分化明显,核心广告业务仍是利润核心,云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搜索及其他广告业务利润率维持在45%左右的高位,得益于AI驱动的变现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YouTube业务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2%提升至25%,主要因Shorts广告变现效率改善和订阅收入增长。谷歌云业务盈利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营业利润3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4.6%,营业利润率从17.1%飙升至23.7%,规模效应和高价值AI服务占比提升是主要原因。
成本结构呈现“研发增、销售降、折旧升”的特征。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至128亿美元,主要用于Gemini模型迭代和TPU芯片研发;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下降3%至92亿美元,得益于AI驱动的广告投放效率提升;折旧摊销费用同比增长41%至78亿美元,反映出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等固定资产投入的大幅增加。CFOAnatAshkenazi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随着AI基础设施投入的持续增加,未来几个季度折旧费用可能继续上升,但规模效应将推动整体成本率下降。
Alphabet三季度资本开支大幅增加,反映出公司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坚定布局,也预示着未来数年高资本开支将成为常态。
三季度资本开支达239.53亿美元,同比增长83%,主要投向技术基础设施,其中60%为服务器投资,40%为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公司将2025年资本开支指引从850亿美元上调至910-93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840.4亿美元,并明确表示2026年资本开支将“显著增加”。资本开支的重点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算力基础设施,部署第七代TPUIronwood芯片,扩建智算集群,目标是2026年前将AI训练算力提升3倍;二是数据中心建设,在全球新增多个数据中心园区,重点提升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算力供给;三是网络升级,优化全球网络架构,降低AI服务的延迟时间。
高资本开支背后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但也带来了潜在风险。分析师担忧,若全球AI需求增速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算力过剩和资产闲置。对此,皮查伊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我们的资本开支计划基于对客户需求的长期判断,目前云业务订单积压达1550亿美元,足以支撑未来18-24个月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谷歌通过“按需建设”模式灵活调整产能,降低过剩风险。
Alphabet在三季度财报的风险提示部分,重点强调了反垄断监管和AI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反映出管理层对潜在风险的审慎态度。
反垄断监管风险持续加剧,成为公司最大的合规挑战。2025年三季度,公司因违反欧盟反垄断规定支付35亿美元罚款,导致GAAP利润受损。此外,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对谷歌下达“排除措施命令”,要求其停止强制手机制造商预装应用的行为,并建立第三方监督体系,未来五年需定期提交整改报告。美国市场方面,联邦地方法院此前已裁决谷歌网络搜索和广告业务违反《反垄断法》,可能面临业务拆分风险,相关诉讼仍在进行中。财报明确提示:“若反垄断监管进一步收紧,可能导致公司商业模式调整、罚款增加或业务拆分,对财务表现和市场地位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AI投入回报风险成为新增重点关切。财报指出:“AI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投入具有周期长、金额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若技术迭代速度不及预期或商业化进展缓慢,可能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2025年公司AI相关资本开支将超500亿美元,占总资本开支的55%,若Gemini系列产品用户增长或付费转化率低于预期,将对未来盈利能力产生压力。此外,AI技术的伦理风险和数据安全风险也被多次提及,公司已成立专门的AI伦理委员会,加强风险管控。
四、AI时代的优势与困境
Alphabet能在AI转型中实现业绩爆发,源于其长期积累的核心优势;但三季度财报也暴露了公司面临的系统性矛盾,这些矛盾将决定其未来能否持续领跑行业。
谷歌是全球少数具备“芯片-模型-应用”全栈AI能力的科技公司。底层拥有自研TPU芯片,性能较传统GPU提升3倍,成本降低40%,第七代TPUIronwood即将全面上市,Anthropic等大客户的订单已锁定未来两年产能;中层Gemini2.5系列模型在多模态、推理速度等关键指标上位居行业前列,每月处理的token量超1300万亿;上层将AI技术与搜索、YouTube、云服务等场景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价值的快速变现。这种全栈能力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竞争对手要么缺乏底层算力支撑,要么没有丰富的应用场景,难以全面抗衡。
谷歌构建了覆盖搜索、视频、云服务、硬件、操作系统的庞大生态,各业务线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Android系统(全球市场份额71%)为Gemini应用提供了海量用户入口,2025年三季度Geminiapp在Android设备上的渗透率已达35%;搜索业务的用户数据反哺Gemini模型迭代,提升算法精准度;云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AI基础设施,同时将企业需求反馈至研发端,推动技术优化。这种生态协同使得谷歌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取用户、更快速度迭代产品、更高效率实现商业化,形成良性循环。
核心广告业务的强盈利能力为AI转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三季度广告业务贡献了约334亿美元毛利,占总毛利的82%,这些现金流被持续投入到AI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2025年公司计划投入910-930亿美元资本开支,而过去12个月的自由现金流达736亿美元,现金及有价证券近千亿美元,无需通过外部融资即可支撑高投入。相比之下,许多AI初创公司面临融资困难,微软、亚马逊虽也有强现金流,但广告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及谷歌,长期投入的可持续性稍逊一筹。

谷歌正面临全球范围内最严厉的反垄断监管压力,且处罚从“罚款为主”转向“结构性整改”,直接威胁核心商业模式。在欧盟,公司已累计支付超100亿美元罚款,最新的35亿美元罚款导致三季度GAAP利润下降10%;在日本,“排除措施命令”要求停止强制预装应用,可能导致Android生态控制力减弱,预计影响日本市场搜索广告收入5%-8%;在美国,网络广告业务反垄断诉讼可能导致业务拆分,若败诉将对营收结构产生颠覆性影响。更严峻的是,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加强协同,欧盟《数字市场法》、日本《智能手机特定软件竞争促进法》等新规形成监管合力,谷歌的合规成本将持续上升。
尽管AI已推动整体业绩增长,但商业化进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且长期回报存在不确定性。ToC端,Geminiapp虽有6.5亿月活,但249.99美元/月的高端订阅服务渗透率不足1%,大部分用户仍使用免费功能,变现效率低于预期;ToB端,云业务的AI收入虽达数十亿美元,但主要来自少数大客户,中小企业渗透率仅20%,且面临微软AzureOpenAI服务的激烈竞争。此外,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若Gemini模型未能跟上行业节奏,现有投入可能面临“技术过时”风险,2025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也反映出这种压力。
尽管谷歌云增速亮眼,但与AWS和Azure的差距仍未实质性缩小,市场份额仅为AWS的41%、Azure的55%。在客户结构上,AWS和Azure拥有更多财富500强客户,谷歌云的大客户集中在科技行业,金融、医疗等传统行业渗透率较低;在生态建设上,Azure与微软Office、Dynamics等企业软件深度整合,AWS拥有更完善的合作伙伴体系,谷歌云的生态协同效应仍显不足;在盈利能力上,谷歌云23.7%的利润率虽大幅提升,但仍低于AWS的32%和Azure的28%。若不能在客户拓展和生态建设上取得突破,谷歌云可能陷入“高增长低份额”的陷阱。
随着公司规模持续扩大,“大企业病”逐渐显现,影响转型效率。截至2025年三季度,Alphabet员工总数超19万人,较2020年增长45%,组织层级增多导致决策效率下降——一项AI产品从研发到落地的平均时间从2022年的6个月延长至9个月。部门协同也存在障碍,GoogleDeepMind的技术成果向搜索、云业务转移时,常因利益分配和考核机制问题出现延迟。皮查伊在内部会议中承认:“我们需要更敏捷的组织架构,避免在AI竞赛中因效率不足落后。”
结语:
Alphabet的三季度财报为全球科技行业画上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AI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引擎;但技术红利的释放并非毫无代价,反垄断监管、组织效率、商业化不均衡等挑战随之而来。谷歌用千亿营收证明了“全栈AI+生态协同”的正确性,也用35亿美元罚款和83%的资本开支增速警示了转型的复杂性。
对于谷歌而言,未来的关键在于保持“清醒与坚定”:既要清醒认识到反垄断和商业化的挑战,避免盲目乐观;也要坚定推进AI转型,不因短期压力动摇长期战略。对于整个科技行业而言,谷歌的经历提供了重要范本——AI时代的竞争不是“技术为王”,而是“技术-商业-组织-合规”的综合比拼。
在这场百年未有的技术革命中,只有那些既能抓住AI红利,又能应对转型阵痛的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成为下一代科技巨头。而谷歌的千亿营收故事,只是这场革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