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卒中领域,轻度缺血性卒中是一个常见却复杂的问题。这类患者通常症状轻微,但其潜在风险却不容忽视,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发病3个月内会出现功能残疾。对于这类患者是否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用范围的判定,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谷鸿秋教授团队在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

01、研究背景
轻度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50%,虽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其潜在的致残风险却较高。目前,国际指南普遍推荐对“致残性”轻度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然而,“致残性”这一概念一直缺乏明确且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在筛选轻度卒中行溶栓治疗的获益人群时面临困难:一方面可能错失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时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一些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因此,明确轻度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2、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次国家卒中登记(CNSR-Ⅲ),这是一项覆盖范围广、样本量大的研究,包含2015年至2018年全国201家医院的2489例轻度卒中患者,纳入标准为NIHSS评分≤5分。在这些患者中,有611例接受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而其余1878例则接受了标准药物治疗。研究团队采用了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在发病90 d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比较,并且特别关注了不同严重程度、症状类型和病因亚组的疗效差异,力求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溶栓治疗在轻度卒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和适用情况。
03、研究发现
1.整体患者层面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轻度卒中患者中,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与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在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评分0~1分)方面并无显著差异。溶栓组的占比为87.0%,而标准治疗组为83.8%。这一发现表明,并非所有轻度卒中患者都能从溶栓治疗中显著获益,溶栓治疗在整体轻度卒中患者群体中的优势并不明显,这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提示不应一概而论地对所有轻度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2.特定亚组层面
然而,当研究深入到特定亚组时,情况则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在以下三类患者中,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良好功能恢复的比例:NIHSS评分>3分的患者、存在致残症状(如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共济失调、语言障碍等)的患者以及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这些特定亚组患者中,溶栓组的良好预后比例达到了82.1%,而标准治疗组则为74.1%,且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溶栓治疗并未增加患者颅内出血或死亡的风险,这说明溶栓治疗在这些特定的轻度卒中患者中是安全且有效的,能够为他们带来显著的神经功能改善。
3.“致残性”轻度卒中的新定义
此外,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个基于NIHSS子项目的客观定义来界定“致残性”轻度卒中。根据这一定义,只要患者具备以下任一症状,即可被视为“致残”:意识障碍、肢体运动评分>2分、肢体协调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这一明确且可操作的定义为临床医生在判断轻度卒中患者是否具有致残风险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有助于避免因主观判断而错失治疗时机或进行不必要的治疗,使临床决策更加科学、准确。
这项研究的成果为轻度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分层实施溶栓策略。对于初级卒中中心而言,可以优先对NIHSS评分>3分或存在致残症状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而对于高级卒中中心,则可以进一步通过血管影像等技术手段识别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从而扩大溶栓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使更多合适的患者能够从溶栓治疗中获益。这种分层治疗策略的提出,能够改善患者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的概率,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优化轻度卒中治疗指南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整体上静脉溶栓治疗并未显著优于标准药物治疗。然而,在NIHSS评分>3分、存在致残症状或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定患者中,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且不会增加颅内出血或死亡等安全风险。这一发现为未来制定更加精准、科学的轻度卒中溶栓治疗指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临床医生在面对轻度卒中患者时如何做出更合理的治疗决策指明了方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持续深入,相信未来能够进一步优化轻度卒中的治疗策略,使更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改善他们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