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985高校专业大撤销盘点,软件工程第一!你还敢报吗

近年来,国内985高校掀起了一轮学科专业调整热潮,从统计数据来看,软件工程以23个的撤销数量位居首位,艺术学以14个紧随

近年来,国内985高校掀起了一轮学科专业调整热潮,从统计数据来看,软件工程以23个的撤销数量位居首位,艺术学以14个紧随其后,仪器科学与技术、心理学、系统科学分别以11个、10个、9个位列第三至五位,科学技术史、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各有8个被撤销,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则各有7个撤销案例,这一系列调整背后折射出高等教育适应发展的深层逻辑。

高校此番集中调整学科专业,本质上是政策引导与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这一政策信号直接推动了高校的结构优化行动 。

随着“双一流”建设深化与第五轮学科评估临近,985高校纷纷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主动撤销弱势学科以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领域,打破了学位点“终身制”的传统格局。

更核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倒逼高校改革,传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兴领域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促使高校必须动态调整学科布局。

从撤销数量排名来看,软件工程的“榜首”地位引人深思。作为曾被大力扶持的专业,2000年后国内高校大规模增设软件工程学位点,导致人才供给迅速饱和,近年来IT行业就业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明确因就业不佳撤销相关学位点。

艺术学紧随其后的撤销态势,则与就业率偏低和办学定位模糊直接相关,山东省2024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艺术学占9个,而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因与主业不符、资源分散成为调整重点。

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工科专业的撤销,则多因部分高校学科实力薄弱,难以支撑高端人才培养,且存在与其他工科专业资源重叠的问题。

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的调整,一方面源于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培养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化需求提升有关,普通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深入剖析这些专业被撤销的原因,可发现多重深层逻辑交织。其一,人才供需失衡成为核心诱因,软件工程、艺术学等专业均经历了“扩张-饱和-过剩”的过程,市场对普通人才需求锐减,而高校未能及时调整培养规模。

其二,学科实力与学校定位不匹配,不少985高校为追求学科齐全盲目增设专业,如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综合类高校的某些冷门工科,因缺乏办学积淀和资源支撑,最终沦为“弱势学科”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即便其软件工程学科评估为A-,仍因与学校船海、制造等核心战略离散而被撤销,以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领域。

其三,学科融合趋势下的结构重组,部分专业如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并非因自身弱势被撤销,而是被整合到更具竞争力的交叉学科平台中,以提升整体科研与教学效能。

其四,培养质量不过关,一些专业存在师资薄弱、课程陈旧等问题,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自然被动态调整机制淘汰。

专业撤销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对在读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担忧是学位认可度与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可能面临课程调整、师资变动等适应问题。

不过高校通常会采取“平稳过渡”措施,通过转入相近专业、保留师资完成培养等方式保障学生权益,如同济大学在撤销设计类专业时同步新增艺术设计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的衔接。

对意向报考的学生而言,这一调整起到了“风向标”作用,引导其关注国家战略急需的新兴专业,避免陷入就业困境。

从长远看,专业撤销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撤销弱势专业后集中建设的优势学科与交叉专业,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也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提升跨学科能力,如艺术专业学生可向“艺工交叉”方向发展,契合高校转型趋势与市场需求 。

这场学科专业调整并非教育质量的滑坡,而是985高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淘汰滞后专业、整合优质资源、聚焦核心优势,高等教育能更精准地对接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

对学生而言,适应这种调整、找准自身定位,在优质学科平台中锤炼专业能力,远比纠结于专业是否“热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