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至10月,中国楼市迎来政策“组合拳”密集落地。从上海外环外取消限购到武汉“汉八条”、河南“新十二条”,各地通过降门槛、补贴、公积金优化等方式刺激住房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70城房价同比降幅收窄,释放企稳信号;国庆假期多地销售涨幅超10%,政策效果初显。然而,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核心区回暖,三四线库存压力未解。本文结合最新政策与数据,剖析四季度楼市机遇与风险,为购房者提供实操指南。
2025年四季度楼市的开局,因政策红利而显得不同寻常。9月以来,全国超20个城市出台楼市优化政策,频率创年内新高。例如,上海宣布外环外取消限购、公积金可提付首付;武汉对多孩家庭认定首套、商办类房屋可落户;河南推出“新十二条”,补贴首套及二套房购房者。这些政策聚焦“降成本、扩需求”,与房企“银十”促销形成合力,使国庆假期楼市显现久违的活跃度——湖北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9%,深圳、成都部分楼盘访客量激增40%。然而,火热背后是残酷分化:9月70城中仅5城新房价格上涨,上海、杭州环比涨0.3%,而多数三四线城市延续跌势。政策能否扭转楼市颓势?答案取决于三大关键逻辑。
一、政策红利:从“普适普惠”到“精准滴灌”
本轮回暖并非大水漫灌,而是定向刺激。以上海为例,外环外取消限购覆盖全市约60%区域,但核心区政策未松动,旨在引导需求向郊区疏导,而非推高整体房价。武汉的“商办房可落户”则瞄准库存高企的商业地产,通过户籍吸引力激活交易。此类政策设计凸显“因城施策”的精细化:一线城市稳中微调,二线城市边际宽松,三四线城市全力去库存。效果已初步显现:9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收窄0.3个百分点。但政策效果受限於两大因素:一是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央行数据显示房贷增长仍缓;二是二手房挂牌量高位(如百城二手房挂牌量环比仅微降0.34%),压制价格反弹。因此,政策更可能托底而非反转市场。
二、城市分化:人口与产业决定房价“安全垫”
政策热度下,城市分化加剧。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因人口流入和产业支撑,抗跌性凸显。9月上海新房同比涨5.6%,杭州涨3.6%,成为全国标杆。其背后是资源集聚效应:上海数字经济占GDP超30%,杭州年净增人口超10万,刚需基础坚实。反观三四线城市,如中部某人口净流出县城,房价阴跌不止,国庆促销仅带来短期成交放量,难改长期库存压力。购房者需聚焦两指标:一是人口净流入(如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如成都电子信息业占工业增加值28%)。符合条件城市,政策红利才可能转化为持续需求。
三、产品分化:次新房成“硬通货”,老破小流动性危机
产品类型决定资产流动性。2025年,“房龄20年”成为分水岭:次新房(5-10年房龄)因户型合理、配套成熟,成交周期比老破短40%;而20年以上老房面临银行惜贷、买家嫌弃的双杀。例如,北京部分老破小挂牌半年难售,业主被迫降价10%-15%;相反,上海外环外次新地铁盘,借政策东风快速去化。这要求购房者优先选择“次新+地铁+学区”组合,避免远郊大盘和老龄房产。
结论与建议:
四季度楼市是政策与市场博弈的关键期。对自住者,当前是窗口期:首付门槛降低(如南京公积金最高额度提至80万)、利率低位,可关注核心城市次新小户型。对投资者,需警惕“伪回暖”:三四线城市反弹或为昙花一现,需严格规避高库存区域。未来市场将延续“核心稳、外围弱”格局,买房逻辑从“赌涨跌”转向“选对标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