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技类节目沦为“尴尬演技展销会”,当昔日“神综”靠着剧本和冲突博眼球,内娱综艺的尺度边界正在模糊,是娱乐创新还是病态追逐?
西门庆的油腻演绎让法国导师于佩尔“吓得裹紧衣服”,“蛇精脸”刘梓晨的浮夸表演成为节目组收割流量的工具——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并非地下短视频的猎奇内容,而是正规平台播出的《演员请就位3》中的真实画面。
节目组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法则,将演员的窘迫转化为话题热度,让本应探讨演技的节目彻底沦为了“内娱尴尬实录”。

## 从“专业评判”到“审丑奇观”的异化
《演员请就位3》最显著的异化,在于其从“专业评判”滑向“审丑奇观”。 节目组精心设计的“表演之城”环节,本应展现演员的即兴创作能力,却成为尴尬演技的集中展销会。
当艺人张嘉元用“插科打诨”逃避表演责任时,章子怡的怒斥“你下去”也被剪辑成冲突片段反复播放。 这一幕既是导师的愤怒,也是节目组精心设计的“冲突名场面”,演技不再是核心,争议才是流量引擎。
## 安全牌下的灵魂丧失
一方面是部分节目在尺度上的肆意狂奔,另一方面却是另一些节目因过度保守而丧失灵魂。
《极限挑战》新一季就陷入了“为安全而安全”的窠臼。 原本惊险的跳伞挑战改为“棉花坑假蹦极”,黄浦江拉飞机任务简化为“摄影棚定点拍摄”。 当孙红雷在任务中说出“我们还是玩点安全的吧”,弹幕瞬间刷屏“这不是我们认识的‘颜王’”。
曾经的《极限挑战》以“城市探险”和“社会寓言”著称,如第三季“留守儿童”特辑通过游戏揭露教育困境,被评价为“综艺版《新闻调查》”。 而新季节目却因过度追求安全而丧失了原本的魅力。

## 行业困境与监管收紧
这种尺度的失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产综艺的集体焦虑。 据数据显示,2024年卫视综艺平均收视率较五年前下降42%,而同期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05分钟。 面对娱乐消费习惯的剧变,节目组纷纷选择“保守疗法”:启用流量明星、简化游戏流程、增加广告植入。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持续加强对节目的管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坚决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行为,所有视听节目网站不得制作、传播歪曲、恶搞、丑化经典文艺作品的节目。

## 观众的觉醒与选择
面对综艺节目的尺度失衡,观众的态度已然分明。
2025年,当《极限挑战》停播的消息传来,豆瓣评论区最高赞留言竟是:“终于不用看着它蹭自己的情怀了”。 这份“支持式送别”,反映了观众对消耗情怀的套路的零容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光音乐会》与《我们的歌》的停播却让无数观众扼腕叹息。 这两档曾撕开音综同质化困局的爆款,一个丢了“无竞技、无淘汰、歌手围炉唱老歌”的温情初心;另一个则陷入“前辈难请、后辈撑不起”的死局。 它们的谢幕,让观众不舍的是那些被歌声治愈的夜晚。

## 娱乐的边界在哪里?
当“抽象”成为综艺破圈的唯一路径,当“尴尬”比“精湛”更易引发讨论,我们不得不追问:娱乐的边界在哪里?我们的审美权又该如何捍卫?
无可否认,综艺节目需要吸引观众,但如果仅靠不断扩大尺度和制造冲突来博眼球,这种商业模式显然难以持续。真正优秀的节目,应当如陈凯歌所言,坚持“专业标准是至高无上的”。

## 重建健康的综艺生态
内娱综艺的出路或许在于回归初心。节目组应减少对冲突的刻意编排,给予实力派演员更多展示空间;导师需跳出“表情包工具人”角色,真正发挥艺术引领作用。
而观众亦需用选择投票,让市场看到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促使行业从“流量至上”回归“内容为王”的良性轨道。
当一档档综艺在猎奇与审丑间迷失,又在观众的选择中黯然退场,内娱综艺的尺度之争实则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一味追求尺度与噱头,终将耗尽观众的信任;唯有回归内容本身,才能赢得长久的共鸣。在这场娱乐盛宴中,没有人能靠践踏专业与底线成为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