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多北方人一到南方,吃第一口米粉或者米线,就直摇头,说这也叫面?软乎乎的,一夹就断,吃着跟喝粥似的,没嚼头,没劲道,汤还淡得没味儿。
网上这种吐槽一抓一大把,有人说像没煮开的糊糊,有人说吃完半小时又饿了,还有人直接说这玩意儿根本不是面,是米做的假面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其实根儿上还是南北长大的环境不一样,吃的习惯差太远了。

先说最根本的,原料就不一样。北方主粮是小麦,面粉蛋白质高,尤其是面筋蛋白,揉面的时候加水一搅和,就形成网状结构,醒面久了,筋道就出来了。下锅煮完,面条Q弹,有弹性,咬一口得使劲嚼,那种“咯吱咯吱”的回弹感,才是北方人从小吃到大的面条标准。
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北京炸酱面,哪样不是靠这股筋斗撑起来的?小麦在北方旱地长得好,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冬天冷夏天干,正适合小麦一年一熟,产量稳。

南方呢,水田多,稻米产量高,从古代开始就是稻作区。秦岭淮河那条线,往南雨水多,热得快,水稻一年能两季三季,米饭米粉自然成主流。米粉是用大米泡软磨成浆,蒸熟切条或者挤压成型,里面基本没面筋蛋白,吃起来滑溜溜、软嫩嫩的。
桂林米粉、云南过桥米线、湖南常德米粉、广西柳州螺蛳粉,全是米做的。北方人筷子一夹,粉条直接滑进去,没抵抗力,就觉得这哪儿是吃面啊,简直在喝汤带点米渣。

口感这块差得更明显。北方面条讲究宽厚、筋道,煮出来表面光滑内部有芯,吃着耐嚼,一碗下去牙齿都运动够了,饱腹感强。冬天零下十几度,一碗热乎乎的羊肉烩面,油花漂着,辣油浇上,身上立刻暖和,热量高,能扛一天活儿。
米粉不一样,追求爽滑细腻,入口即化,南方天气热湿度大,吃太硬的东西容易上火,吃滑粉配清汤,身体负担小,吃完不腻歪。很多人说米粉里有抗性淀粉啥的,消化慢点,吃多了胃胀,但其实正常量没大事儿,就是北方胃习惯了重口的面条,突然换软的,就觉得空空的,没吃饱。

调味上也完全两码事。北方面爱重油重盐,炸酱、辣油、蒜泥、醋,大葱花椒随便扔,拌面的时候酱汁裹得厚厚的,吃一口满嘴香。南方米粉汤底清鲜,骨汤熬得奶白,加鱼露、蚝油、酸笋、辣椒,但整体偏酸辣鲜,油少。
北方人尝一口,总觉得淡,缺那股冲劲儿。尤其是螺蛳粉,刚开始很多人被酸笋的味儿熏得跑远,但后来有的人上瘾了,说闻着臭吃着香。现在袋装螺蛳粉卖疯了,好多北方年轻人网购囤货,加辣加腐竹,吃得停不下来。

气候影响太大了。南方一年到头热,夏天三十多度,湿度八九十,吃油腻的重口面,身上直冒汗,容易长痘上火。所以米粉清爽,汤多,配酸辣开胃。
北方冬天干冷,户外风刮脸,吃清淡的容易虚,吃面食热量足,保暖扛饿。从小吃惯了,味觉记忆根深蒂固。北方人南下打工,第一碗米粉往往接受不了,说太软没灵魂。反过来南方人吃北方面条,也说太硬太干,嚼着腮帮子疼。

说到底,吃的东西没绝对好坏,就看适不适合当地环境和体质。北方人觉得南方面难吃,多半是因为从小没吃过那口,换个角度,南方人也觉得北方面条太粗太硬。
口味这玩意儿,因人而异,多试几次,说不定就爱上了。包容点,吃多了就知道,各有各的妙处。南方的面软滑鲜香,北方的面筋道耐嚼,都是中国饮食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