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福克的秋风并不温柔。铁锈味混着海水腥气,贴在杜鲁门号航母的甲板上,连那层草草刷上的防锈漆都掩不住岁月的尴尬。八个月前,这艘核动力巨舰在地中海撞上了一艘日本商船。八个月后,它依旧趴在港口,伤口被一面星条旗盖着,像个不肯承认疼痛的巨人。
一位参观“海军开放日”的美国网友拍下了这一幕。照片传到网上,评论区炸开了锅——“这是世界头号海军的航母?这补丁修得连高中工坊都不如!”有人讥讽,也有人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隐约的恐慌——美国海军,怎么连修船都修不动了?
海军方面的解释照旧平淡:结构无碍、系统正常、无进水、无伤亡。标准模板,听起来像是他们在掩盖什么。问题是,如果真“没事”,为什么连补片都贴不齐?为什么这艘航母要一直带伤示众?
有人说,是排队。 也有人说,是没料。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
如今的美国,能修航母的船坞只剩下四个。东岸、西岸各两个,全都满负荷。潜艇在等,驱逐舰在排,甚至连登陆舰都在挤维修档期。杜鲁门号要插队?没门。海军的官方计划已经把它的全面修理推迟到2026年。那意味着,这艘“带伤巨舰”至少还要再撑一年。
可真正让人心惊的,是另一个冷冰冰的事实——美国的军工链条,正被一种原材料卡住了脖子。
杜鲁门号受损的部位涉及航母外壳的高温合金。那种合金,必须靠锑和钨。偏偏,这两样关键金属,七成以上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也有矿,但开采难、成本高、污染重。结果几十年来,他们宁可进口,也不愿自己挖。
直到2024年8月,中国宣布对锑出口实施管制。半年后,又把钨列入出口限制名单。那一刻,美国的军工体系就像被人悄悄拧紧了阀门——螺栓还在,可力气不再。
现在,造船厂没有足够的耐热合金,装甲板生产被迫减速。替换零件要靠进口批文,甚至连某些焊接材料都需要重新认证。海军官员嘴上说“计划照旧”,心里却明白:这修理,不是钱的事,是资源的事。
有人讽刺:“美国航母全球部署,却修不起自己的一块钢板。”这话刺耳,但真实。
更讽刺的是,杜鲁门号原本差点被提前退役。2019年,五角大楼曾提议让它在2020年代中期退出服役,理由是——维护成本太高,不如把预算投向下一代“福特级”航母。可福特级呢?推迟、故障、预算超支,连电磁弹射都被批得体无完肤。于是,国会临时叫停退役提案,让杜鲁门号再撑三十年。现在,它真的在“撑”,只是方式太过狼狈。
美国人曾笑过俄罗斯,说库兹涅佐夫号是“漂浮的笑话”,一修十年,烟比舰炮还大。如今,杜鲁门号静静停在港口,那层被海风吹起的旗子,像极了俄罗斯那艘老舰的回音。
笑声绕了一圈,回到了出发地。
一艘航母的伤口,不只是钢板破损的痕迹,更是一个工业帝国的疲态。铁与火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能不能造、修得起的现实。
当年,美国人曾用造船的速度赢下太平洋。如今,他们却被一层防锈漆拖在原地。
诺福克的港口灯一盏盏亮起,映着那块旗帜。风从海上吹来,旗面微微鼓起,又垂下去。 就像一个老帝国的呼吸。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