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慕容这个姓氏是从金庸的《天龙八部》开始的,然后就知道了慕容恪和慕容垂这对号称五胡十六国中排名第一的名将兄弟。因为《天龙八部》的关系,这两兄弟在网上受到很多的追捧。有人将慕容恪评价为十六国第一名将,也有的说慕容垂是十六国第一战神,关于这兄弟俩谁更厉害,在网络上的讨论众说纷纭。按理说拥有如此两位绝代名将,前燕至少能够统一北方,甚至能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前燕却没能逃过被前秦灭掉的结局。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前燕有如此的英才,却被前秦灭国呢?
从两晋的历史来看,前燕一度是非常强盛的,力压割据关中的前秦,与江南的东晋分庭抗礼,实力十分雄厚。而且这个国家名将如云,鲜卑族英勇善战,具有统一天下极好的资本。尤其是慕容恪和慕容垂两兄弟,被认为是当时的绝代名将,也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被收入唐宋武成王庙名将榜的人物。而且慕容恪在政治上极有远见,没有胡人那种贪婪穷奢极欲和残暴嗜杀的性格,反而崇尚汉人治国的理念,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强大。可是这样强大的国家却在与前秦、东晋的三足鼎立中第一个被灭亡,其原因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在分析了前燕的历史后,可以发现它的兴盛源于慕容恪和慕容垂兄弟俩,而灭国却是因为他们的哥哥慕容俊埋下的祸患。慕容俊、慕容恪和慕容垂都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儿子,也都是在前燕建立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尤其是慕容恪和慕容垂英勇善战,在面对后赵大军时战功累累,防止辽东鲜卑慕容部被后赵所吞并,为前燕的建立奠定基础。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后,石氏发生羯族版的八王之乱,冉闵乘机而起,慕容鲜卑也抓住机会进入中原腹地。最终慕容恪一战灭冉闵大军,让前燕在中原站稳脚跟,开创了帝国基业。
因此从前燕建立的过程来看,慕容恪和慕容垂功不可没,是这个国家军事上强大的源泉之一。然而这种大功却没能帮助前燕统一天下,反而成为国家败亡的诱因。慕容皝去世后,太子慕容俊即位,前燕开始快速扩张,很快成为与前秦、东晋三足鼎立的强国。
可是在此过程中,他却对慕容恪和慕容垂兄弟俩产生了猜忌,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内乱的征兆。实际上在当皇帝之前,慕容俊就与慕容恪、慕容垂不睦,只是因为慕容皝的存在而没有撕破脸皮。慕容俊即位的初期,他需要慕容恪和慕容垂帮他打仗,平定后赵残部和各地的割据势力,所以表面上相安无事。
可是当前燕的疆域稳定下来,与前秦、东晋出现鼎立对峙的态势后,内部矛盾就逐渐显现了。从史书来看,慕容俊对慕容垂的猜忌是比较明显的,而对慕容恪则相对隐蔽。慕容俊猜忌自己两个弟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两个弟弟太受慕容皝和鲜卑族权贵的欢迎。因为在慕容氏崛起过程中,慕容恪和慕容垂因为功劳很大,所以受到慕容皝的宠爱,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鲜卑族的权贵,这直接威胁到了慕容俊的太子地位。虽然后来慕容俊顺利登基称帝,但这种猜忌却没有减弱,而是被延续了下来。
当前燕疆域稳定,政治上也趋于稳定后,慕容俊就开始打两个弟弟的主意了。当时慕容垂被封为吴王,镇守信都,以侍中、右禁将军录留台事,掌握前燕东北的统治大权。而东北是前燕的根基,也是辽东鲜卑的发源之地,这直接威胁到慕容俊的根基,所以他下诏将慕容垂召回首都邺城闲置。
慕容垂的原配是段氏鲜卑首领段末柸的女儿,出生高贵且性格刚烈,她与慕容俊的皇后可足浑氏不睦。可足浑氏便派人上告段氏和吴国典书令高弼为巫蛊,慕容俊便想借此案株连慕容垂,于是让人对段氏和高弼严刑拷打。段氏为保护慕容垂被屈打致死,也使得慕容垂和慕容俊的关系降到冰点。
段氏去世后,慕容垂要迎娶段氏的妹妹为继室,又受到皇后可足浑氏的不满。然后可足浑氏利用权势逼迫慕容垂悔婚,迎娶了她自己的妹妹。慕容垂虽然不愿意,但无法反抗,只能妥协接受,但与慕容俊的关系却更加恶劣。正因为如此慕容垂与可足浑氏之间仇恨很深,对可足浑氏的妹妹也非常冷淡,这为后来可足浑氏联合慕容评逼反慕容垂埋下祸患。慕容垂被逼反后逃到前秦投靠苻坚,被苻坚所重用,也为苻坚打开了消灭前燕的通道。而前燕失去慕容垂后,剩下的鲜卑族权贵完全不是王猛、邓羌等前秦名将的对手,最终只能接受亡国的结局。
如果说慕容俊和可足浑氏猜忌慕容垂是前燕灭国的直接原因,那猜忌和防范慕容恪就是导致国家从内部崩溃的开始。消灭冉闵之后慕容恪成为前燕第一名将,在军政两界声望日隆,这让皇帝慕容俊很不安心。他安排了很多权贵掌控军政权力,分薄慕容恪的大权,掣肘朝廷政务。如此一来,朝中派系林立,陷入了互相内斗的局面。除了慕容恪和慕容垂一派外,还有上庸王慕容评、大将军慕舆根等人。而在慕容俊去世后,由于新皇帝慕容暐年幼,这些人便成为顾命大臣,内乱频发,朝争不断。
实际上在慕容俊临终时便猜忌慕容恪,甚至以传授皇位来试探慕容恪。当时慕容恪在朝中派系最大,掌握权力最强,很多人都劝他趁着慕容俊病危起兵夺权,这其中就有慕容垂。慕容恪无意于皇位,拒绝了这些建议。然后慕容俊又一临终遗言方式让位于慕容恪,慕容恪再次表示拒绝承,并诺辅佐太子慕容暐。从史料记载的细节来看,这很显然是慕容俊在试探。因为太子慕容暐虽然年幼,可他和皇后可足浑氏还掌控着皇宫禁卫。朝廷大权并非由慕容恪一人掌控,慕容评、慕舆根等人占有了相当大的分量,而且都有自己的军队。
这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完全不同,对比细节就看得出慕容俊的虚伪。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已经掌控大权,军政和皇宫禁卫都在其手中,这是刘备诚意托付的表现。可慕容俊托孤时大权却没有完全掌控在慕容恪手中,在宣召慕容恪入宫前,他还收回了慕容垂身为平州刺史的兵权,这显然是防范其造反的操作。可慕容恪和慕容垂势力太大,他也不敢直接逼反,所以耍了个花腔。即便慕容恪承诺辅佐慕容暐,慕容俊仍旧让慕容评和慕舆根牵制慕容恪。这也为后来慕舆根叛乱,和慕容评联合可足浑氏独断朝政埋下大患。
在慕容俊去世后,慕容恪以摄政大臣主导朝政七年,一直都想打破朝廷内争的格局。他与慕容评、可足浑氏、慕舆根相斗,扶持慕容垂,都是为了让慕容暐能够掌握政权。然而慕容暐却是真正的付不起的阿斗,居然主动退让不接政权,使得朝政权力落入可足浑氏和慕容评之手。而慕容恪临终前安排慕容垂接班的计划也被慕容评和可足浑氏阻拦,最终逼反慕容垂,为前燕的灭亡拉开了序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慕容俊猜忌慕容恪,在朝中搞权力平衡,最后酿成的大患。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慕容俊的猜忌才是前燕灭国的根源。
从前燕的兴衰过程中可以发现,慕容俊虽然是带领慕容鲜卑进入中原的第一个皇帝,但是却没有着皇帝该有的气度和远见。既没有容人的心胸,也对天下大势没有完整的认知。他的基业是父亲和两个弟弟打下来的,他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非常有限。他去世后,还给国家留下了各种隐患,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败亡。与他相比,苻坚虽然是弑君篡位上台,但励精图治,发掘了王猛等人才,最终成就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两相比较,慕容俊手握慕容恪、慕容垂这样的绝代名将而不知善用,是典型的志大才疏之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