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表上那些看不懂的化学名词,终于有人管了!
还记得那些在网络上疯传的“科技与狠活”吗?一位网友在知名咖啡店发现,一杯普通饮品的配料表上竟列着十几种化学名词,从单、双甘油脂肪酸脂到磷酸氢二钠、卡拉胶,让人眼花缭乱。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
现在好消息来了,国家终于要对这些食品领域的“狠活”重拳出击!
01 严打行动亮剑今年4月,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发动了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
这场专项行动坚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综合整治,聚焦老百姓高度关注的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集中整治,成果已经显现。截至10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已查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3180件。
这些案件涉案总金额高达2331万元,罚没金额9038万元,其中89件已被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郑重告诫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面对食品添加剂,“是否添加”是“自选动作”,而质量安全诚信则是“规定动作”。
02 添加剂的双面性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紧张,其实这种认识存在误区。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制作豆腐时使用的卤水,蒸馒头时加入的碱,都是食品添加剂。
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障——没有防腐剂的酱油会发霉,没有抗氧化剂的食用油会哈喇。
而真菌毒素、油脂酸败带来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防腐剂本身。
专家强调,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非常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制,其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等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只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025年2月8日,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为食品添加剂监管提供了更严格的法律依据。
新标准淘汰了落葵红、密蒙黄、酸枣色等不再具有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同时严格限制了一些添加剂的使用,比如在面包、预制肉制品等7类食品中禁止使用防腐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此外,罐头产品中不得再使用防腐剂,食醋中不得使用冰乙酸,果蔬汁(浆)中不得使用纳他霉素。
这些变化反映了国家在推动食品行业“非必要不添加”原则方面的努力,积极推动食品行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减品种减用量“双减”行动。
04 儿童零食需警惕家长们注意了!孩子们追捧的五颜六色、香喷喷的小零食,可能藏着健康隐患。
营养专家提醒,如果零食颜色、气味很浓郁、鲜艳,多数是添加人工色素、香精、增味剂等成分的效果。
长期大量摄入有添加剂的深加工及超加工食物,可能加重人体的代谢负担,带来健康风险。
特别是对解毒功能未完善的婴幼儿影响更大。
专家建议家长警惕儿童零食的六大“雷区”:“三无”产品、含反式脂肪酸、含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化学添加剂超标。
走在超市里,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你是否会拿起包装仔细查看配料表?当看到那些读起来拗口的化学名词,你能否分辨哪些是合法添加,哪些是“狠活”?
随着国家监管的加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正朝着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但食品安全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也需要我们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你在购物时遇到过哪些“看不懂”的配料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