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款全水凝胶纤维,破解神经接口“纤维化死结”还能多模态控脑

在脑科学与神经工程领域,神经接口的 “功能集成” 与 “生物兼容” 始终是两大核心难题。近日,发表于《Advanced

在脑科学与神经工程领域,神经接口的 “功能集成” 与 “生物兼容” 始终是两大核心难题。近日,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的研究通过热拉伸多功能全水凝胶纤维技术,同时实现 “光学刺激 + 电生理记录 + 局部给药” 三模态功能与抗纤维化特性,其核心创新可通过文献中的关键图表直观呈现。

*本文只做阅读笔记分享*

一、传统神经接口的“生死困境”:功能与兼容不可兼得

神经接口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精准对话神经组织”与“长期友好共存”的统一,但过去的技术始终难以突破瓶颈:

功能局限:多数水凝胶基接口仅支持单一功能(如仅光学刺激或仅电记录),无法同时满足 “刺激特定脑区 + 记录神经元反应 + 输送药物调节” 的复杂需求,制约脑科学研究深度;

生物兼容差:金属、硅等刚性材料的杨氏模量(GPa 级)与大脑组织(kPa~MPa 级)相差上千倍,植入后因呼吸、血流引发的微小位移会持续摩擦组织,激活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致密胶质瘢痕,短短几周内就会导致接口失效;

加工难题:若想将多种功能集成到适配脑区植入的微小尺寸(数百微米级),传统机械组装、3D 打印等技术要么无法实现水凝胶的高精度微结构化,要么易出现层间剥离,功能密度与结构稳定性难以兼顾。

二、核心创新:热拉伸技术让全水凝胶“变身”多模态纤维

研究团队的关键突破,是开发了水凝胶热拉伸工艺(HG-TDP) —— 通过筛选特殊热塑性水凝胶材料,在高温下将多种功能水凝胶“拉制”成单根紧凑纤维,一举解决“功能集成”与“生物兼容”的双重痛点。

1. 材料革命:找到能“耐热塑形”的水凝胶

普通水凝胶要么是热固性(高温下不熔化,无法拉伸),要么含水易蒸发(高温加工时断裂)。团队经过大量筛选,锁定两类热塑性聚氨酯水凝胶(PUH1、PUH2) ,其核心优势可通过文献中的材料性能测试验证:

热塑特性:干燥状态下可在 85~100℃熔化,拉伸时能保持结构稳定,冷却后又能恢复水凝胶的柔软特性,完美适配热拉伸工艺;

匹配溶胀率:PUH1 与 PUH2 吸水后的溶胀率相差小于 40%,避免拉伸成型后因溶胀差异导致纤维变形或分层,保障结构长期稳定;

可调光学 / 机械性能:PUH1 与 PUH2 的折射率不同,可分别作为 “芯层” 和 “包层” 构成光波导(光信号传输损耗低);杨氏模量在 2.9~39.2 MPa,与大脑组织高度匹配,植入后能随脑组织微小运动形变,减少机械损伤。

此外,团队还开发了导电热塑性水凝胶(ECTH) —— 将还原石墨烯(rGO)与 PEDOT:PSS 混入 PUH2,既保留热拉伸特性,又实现低阻抗(≈1 MΩ@1kHz),满足高精度电生理记录需求。

2. 工艺突破:一步拉出“三模态”纤维

通过 HG-TDP 工艺,团队将三种功能模块精准集成到直径仅 300~600μm 的纤维中(相当于人类头发粗细),其结构设计与工艺流程如下:

预制件制备:分别制作 “PUH1/PUH2 阶跃折射率光波导”“ECTH 导电电极”“PUH2 微流体通道” 三种功能预制件;

共拉伸成型:将三种预制件与 PUH2 基体材料组合,放入三温区炉(一区 60~70℃、二区 85~100℃、三区 60~70℃),以 5~10 mm/min 的预制件进给速度和 2~8 m/min 的纤维拉伸速度,一步拉制成单根纤维;

功能集成效果:最终纤维中,中心为光波导(传输蓝光用于光遗传刺激),一侧为包裹 EVA 绝缘层的 ECTH 电极(记录电信号),另一侧为微流体通道(输送药物或病毒载体),三种功能模块紧凑布局,互不干扰。

这种 “单步共拉伸” 工艺不仅生产效率高(可规模化制备),还能实现 20μm 级的功能层厚度控制,远超传统组装技术的精度,为微小脑区植入提供可能。

三、性能验证:抗纤维化 + 多模态功能双达标

1. 抗纤维化:机械兼容 + 药物释放“双管齐下”

胶质瘢痕的形成,本质是机械损伤与免疫反应的叠加。研究通过 “机械顺应性减少损伤”+“药物释放抑制炎症” 的双策略,实现显著抗纤维化效果,其动物实验验证结果如下:

机械层面:全水凝胶纤维的轴向刚度比不锈钢丝低 3 个数量级,植入小鼠海马 CA3 区后,能随呼吸、血流引发的脑组织微小运动形变,避免持续摩擦导致的组织损伤;

化学层面:纤维外层 PUH2 可预先负载抗炎药(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植入后 2 天内缓慢释放,精准抑制早期小胶质细胞激活(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胶质瘢痕形成的起始步骤);

体内效果:植入 1 周后,与不锈钢丝相比,载药全水凝胶纤维周围的胶质细胞标志物(CD68、GFAP)表达量降低 60% 以上,100μm 范围内(神经信号传递关键区域)的活化胶质细胞密度显著减少,为长期稳定神经记录奠定基础。

2. 多模态功能:精准调控与监测的“全能选手”

研究通过一系列在体实验,验证了纤维在 “电 - 光 - 化” 三模态功能上的实用性,覆盖脑科学研究与疾病模型的核心需求:

电生理记录:在自由活动小鼠中,纤维电极可清晰记录海马 CA3 区和体感皮层(S1)的单细胞电信号(包括正负极性尖峰波),信噪比(SNR)高,且 3 周内阻抗稳定,无明显漂移;

光遗传刺激:通过光波导输送 465nm 蓝光,激活 Thy1-ChR2 转基因小鼠的次级运动皮层(M2),小鼠平均跑步速度提升 40%(P=0.04),证明光学模块可有效调控运动功能;

药物 - 电生理闭环:通过微流体通道向小鼠海马 CA3 区注射致癫痫药物 4-AP,同时实时记录电生理信号,成功捕捉到 “静息→发作前→发作→持续发作” 的完整癫痫波,频谱分析显示发作期 10~30Hz 频段信号功率显著升高,与已知 4-AP 致癫痫特征一致,实现 “给药 - 监测” 闭环调控。

四、未来价值: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无限可能

这款热拉伸全水凝胶纤维的突破,不仅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更精准、更友好的工具,还在临床转化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基础研究层面:可用于长期追踪特定神经元集群活动、解析复杂神经环路(如记忆形成、运动控制环路),为理解大脑功能提供新手段;

神经疾病治疗:有望用于帕金森病的深部脑刺激(DBS)、癫痫的闭环给药治疗 —— 相比传统金属电极,全水凝胶纤维的抗纤维化特性可延长植入寿命,减少手术更换频率;

脑机接口(BCI):其生物相容性与多模态功能,为开发长期稳定的植入式 BCI 提供可能,未来或可帮助瘫痪患者通过大脑信号控制外部设备;

跨领域应用:该热拉伸工艺还可推广到心肌、视网膜等其他软组织接口,为多器官生物电子器件(如心脏电生理监测、视网膜假体)开发提供新思路。

五、结语

全水凝胶纤维的出现,打破了“神经接口功能越多,生物兼容性越差”的固有认知。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突破,它既实现了“光 - 电 - 化”三模态集成,又攻克了长期困扰领域的纤维化难题,为下一代神经接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随着水凝胶降解性、信号传输效率的进一步优化,“完全融入生物组织”的神经接口或许不再遥远 —— 当外部设备与大脑的互动,能像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一样自然,脑科学研究与神经疾病治疗将迎来真正的革命性突破。

参考文献:

Sung C, et al. Thermally Drawn Multifunctional All-Hydrogel Fibers for Anti-Fibrotic and Multimodal Neural Interfaces. Adv. Mater. 2025, e2511634. DOI: 10.1002/adma.20251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