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吉训明院士:解码我国卒中防控方程式,勾勒多元协同百万减残蓝图

随着“百万减残工程”项目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卒中早期识别与救治效率提升上取得显著突破,但基层防控、静脉卒中防治认知、康复随

随着“百万减残工程”项目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卒中早期识别与救治效率提升上取得显著突破,但基层防控、静脉卒中防治认知、康复随访等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基于此,神经时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院士,围绕卒中本土化识别策略、卒中防治制度建设、技术赋能急救网络及多元协同破局路径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管理者提供前沿、可操作的中国方案,助力“百万减残”目标早日实现。

卒中早期识别,从“BEFAST”到“中风120”

国际通用的脑卒中早期识别工具为“FAST”原则,即Face(面部不对称)、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含糊)、Time(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约覆盖80%的前循环卒中。其扩展版“BEFAST”中,“B”代表“Balance”,强调行走不稳或眩晕,“E”代表“Eyes”,提示复视、视野缺损等后循环症状,理论上可覆盖约20%的后循环卒中。

尽管“FAST”“BEFAST”在专业领域广泛应用,但其英文缩写对于我国基层群众来说存在记忆门槛,难以在村医与家庭中有效传播。因此,吉训明院士及我国卒中防治专家主张在我国推广以“中风120”为主、辅以图示化“BEFAST”动作示范的“双语”模式,既保留国际指南的完整性,又确保健康教育“落地能懂、懂了会用”。

吉院士强调,“中风120”口诀是基于中国公众文化背景与认知习惯设计的核心科普工具。该口诀以数字谐音为记忆锚点:“1”代表“一张脸”,即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2”代表“两只胳膊”,要求患者平举双臂,判断是否存在单侧无力或下垂;“0”对应“聆听”的“聆”,提示注意语言表达是否突然含糊、理解是否困难。通过口诀将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表述,从而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呼救的时间窗,为后续溶栓或取栓争取宝贵时机。

基层防控,卒中战场的“前哨站”职责

吉训明院士指出,中国卒中防控主战场在基层,基层工作者须成为“第一响应人”,通过广播、短视频、入户随访等途径普及“中风120”口诀,把“脑卒中可防可治”的理念送进千家万户;同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可控危险因素进行防治宣传,对既往卒中、肥胖及老年人群实施签约随访、定期监测血压和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基层医务人员需将卒中科普融入日常诊疗全场景——无论门诊接诊、查房随访还是健康咨询,都应主动积极开展针对性科普。吉院士强调:“只要身处一线,就必须掌握卒中科普知识——这是参与‘百万减残工程’培训的基本职业要求,更是守护群众健康的底线责任。”

关于如何开展宣教,吉院士分享了几点务实做法。第一,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即监测血压,对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干预。第二,社区医生定期关怀高危老年人群,借助微信网络、宣传栏、发放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第三,针对留守老人,需给予更多关注与健康支持。此外,积极推动脑卒中专家进入中小学校园,向学生普及脑卒中危害、早期识别与预防方法,增强其健康意识,并教导他们在家人出现卒中症状时及时拨打120求助。通过这些系统化、多层次的宣教活动,基层医务人员可切实履行其在脑卒中防控中的责任与担当。

吉院士强调,基层是卒中防控的主战场,村医、社区医生要做“第一响应人”,把“中风120”和“脑卒中可防可治”理念送进千家万户。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把筛查、教育、干预落到每个家庭,真正守住卒中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静脉卒中,被忽视的“蓝手环”警示

相较于动脉卒中,静脉卒中(即脑静脉血栓)的识别率与及时就诊率仍存在差距。吉训明院士提醒,虽然静脉卒中的发病率低于动脉卒中,却存在“预后较差,救治困难”的现实挑战。育龄期女性和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是科普宣传的重点对象,反复头痛、癫痫发作或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都是早期警报信号,必须第一时间到医院检查,争取在血栓蔓延前阻断病情。

目前公众对静脉卒中认知不足,防治体系仍有待完善。吉院士强调,县医院及以上的相关科室必须提升对静脉血栓的识别与筛查意识,对不明原因头痛伴癫痫或呕吐的患者,需第一时间考虑脑静脉血栓的可能,避免延误救治导致重症结局。

技术赋能,卒中急救地图与“中国方案”

吉训明院士指出,“卒中急救地图”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落地的重要抓手。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卒中科普直接嵌入导航地图中,使日常出行工具瞬间变成公众教育平台,让群众在打开地图的同时就能学到“中风120”核心知识,实现“导航即宣教”。同时,“卒中急救地图”在患者转运环节也发挥了极大作用,患者或120司机通过急救地图可精准锁定并导航至最近的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显著缩短院前转运时间,为再灌注治疗争取时间。

院内阶段,地图系统对各中心实行绿色通道质控,严格压缩入院到溶栓的时间,减少因排队、等候造成的溶栓比例下降。同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通24 h免费远程指导平台,基层医院完成CT检查后扫码即可发起会诊,“几分钟内完成溶栓决策”,助力边远地区在第一时间获得大城市的同质化专业救治。

困境与挑战,卒中防控破局路径

吉训明院士针对当前卒中防控的瓶颈,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一,60岁以上老年人规范化筛查比例远低于欧美、日本,必须靠主动筛查和持续社会资源投入,提升覆盖率;第二,全国仅60%县区建有卒中中心,剩余40%空白点亟待补齐;第三,公众对卒中症状识别与急救呼叫意识薄弱,亟需大规模科普强化认知;第四,县级医院普遍缺乏康复科、乡镇卫生院康复门诊设置不足,患者出院后只能自行锻炼,错误动作反而加重残疾;第五,多数患者把卒中当“感冒”,以为出院即痊愈,忽视病因长期存在,复发管理几乎空白。

对于如何破解困局,吉训明提出“以家庭为单位”推行全员生活方式干预与慢病防控,将健康责任落实到每一户的饮食起居;医务人员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必须共同扛起不可替代的防控使命,将筛查、救治、康复、随访串成闭环;同时敞开大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深度参与“百万减残工程”,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医疗实施、企业支持、全民行动的多元协同机制,切实降低卒中发病与残疾率。

专家寄语

卒中防治是一项关系全民健康的系统性工程,其深入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全员参与的慢性病防控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是最有效的途径。值此卒中健康日之际,吉训明院士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希望每个人都能主动学习卒中知识,掌握早期识别卒中信号的技能,关心关爱家人健康。我们坚信,当千万家庭都筑牢卒中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终将实现最朴素的愿景——让卒中不再是威胁百姓健康的阴霾,真正实现无卒中的健康未来。”

吉训明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脑卒中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

国家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专家组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