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春大豆大垄密植种植模式能否在夏大豆种植中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模式的选择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垄密植种植模式在春大豆种植中展现出了诸多优势,这引发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模式的选择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垄密植种植模式在春大豆种植中展现出了诸多优势,这引发了人们对于该模式能否应用于夏大豆种植的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对提升夏大豆种植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垄密植种植模式在春大豆种植中具有显著优势。该模式通过增加垄体宽度,实现了合理密植,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以东北地区采用的120cm床播,将原来的垄上双行改为垄上4行的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为例,其小行距20cm,大行距30cm,株距13cm,亩保苗由1.4万株提高到1.9万株 ,使大豆植株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大大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而且,这种模式通过滴灌实现了适时播种,播期可较传统种植模式提早2 - 3天,播种覆土可比传统垄作覆土浅,出苗提前2 - 3天,能实现苗全、苗齐、苗匀,一次播种抓全苗。在水肥利用方面,大垄密植模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可亩均节水40%,同时降低灌溉劳动强度,省工、省力,与传统旱作种植模式相比,亩均增产60%以上 ,充分体现了其在春大豆种植中的优越性。

然而,夏大豆的种植环境与春大豆存在诸多差异。从气候条件来看,夏大豆生长期间气温较高,且降雨分布不均,可能会出现高温干旱或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与春大豆生长前期温度较低、需逐步升温不同,夏大豆播种后即面临较高温度,这对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生理特性产生影响。土壤条件方面,经过春季作物种植,夏季土壤养分状况和结构有所改变。前茬作物可能消耗了大量土壤养分,土壤肥力有所下降,且土壤结构可能因春季农事操作变得紧实,影响夏大豆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而且,夏大豆生长季节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与春大豆不同,如夏大豆可能更容易受到豆荚螟、蚜虫等害虫以及根腐病、病毒病等病害的侵袭,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和策略与春大豆也有所区别。

尽管存在差异,通过合理调整,春大豆大垄密植种植模式仍可应用于夏大豆种植。品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夏大豆生长环境特点。应挑选适合夏季高温、短日照条件,且具有良好抗逆性(如抗旱、抗涝、抗病虫)的品种。像兴农2号大豆,夏播生育期95 - 100天,抗病、抗逆、抗灾性强,耐肥、耐密、耐旱涝、耐重茬,就比较适合夏大豆种植。播种时间上,夏大豆播种要抢时抢墒,鲁、苏、皖、豫、冀、晋、陕等省夏大豆最佳播期在6月5 - 15日,最晚可推迟到6月底 ,早播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一环。若收麦后墒情差,要造墒播种,播深2 - 3厘米,确保一播全苗。种植密度和田间布局也需要科学规划。夏大豆一般地力每亩种植1.2 - 1.5万株,行距50 - 70厘米,也可采用大行距70 - 80厘米,小行距40 - 50厘米,株距5 - 8厘米的宽窄行种植模式 。中低肥田或播种较晚时,密度可加大到1.8 - 2万株。在大垄密植模式下,可将垄距、行距和株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植株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

田间管理措施在夏大豆大垄密植种植中也极为关键。施肥方面,夏大豆生长前期需肥量小,花荚期需肥量大,前期施肥过多容易导致旺长。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播种时亩机械化施入适量复合肥(N:P:K=10:20:15),缺硼地区亩施用硼砂1.5公斤 ,在花荚期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追肥。水分管理上,要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灌溉或排水。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在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可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既能保证水分供应,又能避免土壤板结;在暴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对大豆生长造成危害。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利用物理防治方法,如设置防虫网、悬挂诱虫灯等,诱捕害虫;必要时合理选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春大豆大垄密植种植模式在充分考虑夏大豆种植环境差异,并进行合理品种选择、精准播种安排、科学密度布局以及精细田间管理的前提下,是可以应用于夏大豆种植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还能为农业生产者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保障我国大豆供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