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淼 朱冰玥
一曲“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再度将白蛇传说改写成新传奇,成为世代积累型的故事。在白蛇故事的流传中,从早期的镇江、临安,到乾隆年间多版本里的峨眉山,以及后来的西湖、雷峰塔,地域性一直也是白蛇故事中绕不过的重要元素。
但无论是青城山、峨眉山,还是西湖、雷峰塔,白蛇归属并没有成为争论焦点,而是以和谐共处的形式,诞生了诸多不同区域的白蛇故事,这推动着白蛇故事开枝散叶,形成了不同地方剧目对于白蛇故事的不同演绎。其中,川剧《白蛇传》便是从巴蜀文化视角所诠释的白蛇故事,它不仅是有形式上的地方特点,将川剧绝活融入舞台故事;而且在内容文本上也有新的改编,如川剧中的小青由女旦、武生两人同时扮演,形成了身份与角色上的切换。

一、破壁:翻阅语言区域,突破文化壁垒

在川剧《白蛇传》的跨文化传播中,要如何突破与移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的是,这里壁垒究竟有什么。比较显现的是语言壁垒。对于国外观众而言,川剧《白蛇传》的门槛不仅是中文,更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四川话。加上川剧《白蛇传》中地方唱腔的不同,唱腔和念白,成为国外受众理解白蛇故事的阻碍。继而是更隐性的文化壁垒,一个是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与西方表演方式存在差异,一个是白蛇故事中所涉及的伦理、宗教、志怪传说,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度与理解度也有所不同。语言壁垒、文化壁垒以及审美壁垒,不仅是川剧《白蛇传》在跨文化传播要打破的藩篱,也是中国戏曲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移除的阻碍。
川剧《白蛇传》所选择的破壁路径,就是寻找最大公约数。具体来说,在突破语言壁垒上,川剧《白蛇传》借自身优势,弱化对白,而强化东方叙事的视觉化。这种视觉化不仅体现在运用布景、灯光以及大规模演员调度,在舞台动作与造型上加强这出戏的视觉冲击,还表现在放大里面的川剧绝活,提升剧目的观赏性。比如“韦陀踢慧眼”,比如具体化为“颈吊”“反吊”“拦腰勒吊”等动作造型的“吊打”,比如“倒功”绝活等,这些绝活给观众带来强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成为打通文化壁垒的重要中介。“好看”,是川剧连接不同文化的前提,也是优势。另外,爱情,向来是文艺作品的母题。因此,这一母题在世界场域里具有天然的流通性。这自然也成了川剧《白蛇传》突破文化壁垒的路径,放大白蛇故事里的爱情隐喻,让这一文本主题成为跨越不同文化的动力。与此同时,川剧《白蛇传》还呈现了旦角白素贞在追求情义道路上的个体性。由她身上的个体性,突破爱与禁忌、善与法、人与神的边界。这种自由意志的呈现,同样具有普世意义,将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连接起来,共鸣其中。
所以,破壁,实质就是地方传统在世界语言体系中找到人类的最大公约数,瞄准翻译坐标,就能打破文化的区隔,实现不同地域的联结。
二、共生:叙事共情,美学互鉴

破壁的目的,是要实现文化的共生。而共生的前提是双向性,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再创作。川剧《白蛇传》在跨文化传播中突破壁垒而所实现的“共生”,不仅仅是在观戏层面上,不同文化语境的观众,因为川剧《白蛇传》而实现的叙事共情;也是文化层面上,东方戏曲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美学互鉴;更是人文语境上,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艺术信仰与精神向外,得益于一出戏曲,而实现了共振。
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川剧《白蛇传》虽然是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但同时又是人类的爱情故事,是突破禁忌与约束而追求自我意志的缩影,其中的情感纠葛,是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因而即使是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受众,都能在具有普世性的爱情与命运的主题上,相互理解。这也是川剧《白蛇传》所实现的叙事共情。其次,在美学上,无论是中国戏曲、诗歌还是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作品的写意性,强调主观情、理、趣与客观之形的融合,也就是意与境的融合;而西方文化又关注写实性的历史,注重客观描绘与现实还原。而川剧《白蛇传》恰好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融合,这也为它跨越文化实现美学互鉴提供了优势条件。在川剧《白蛇传》舞台上,戏曲表演本身具有写意性,诸多程式都是通过身体以及大量动作的叠加,从而完成的虚拟化表演。比如演员用技巧绝活模拟原形动物姿态,靠武打动作虚拟水族与法海之间的对抗。在对抗张力抵达顶点之时,白蛇与青蛇又以“托举”技巧,让白蛇全身直立于青蛇肩膀,再由青蛇托举走了一个小圆场,模拟一边走一边寻找的过程。同时,川剧《白蛇传》舞台艺术又兼具写实性,它用布景还原了殿堂,用帷幕、桌椅还原了家室,并且白蛇在寻救许仙中的水漫金山,又是实打实的对抗。而且,川剧《白蛇传》里还增加了诸多现代观众的心理逻辑,比如对白蛇牺牲与挣扎的刻画,使其更具人格化的情绪与感情。
川剧《白蛇传》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一个案例,更是一段历史。它所象征的不只是中国戏曲走向世界,更是对人类文化生命延续的证明。随川剧《白蛇传》跨文化传播的,还有四川戏曲、四川绝活、四川语言等巴蜀文化。这段还在持续的历史表明,巴蜀文化的国际表达,已经经过了“走出去”的阶段,而进入“走进去”的下一个阶段。对于巴蜀文化而言,新一个阶段,是走进世界的文化语境里,产生世界范围的文化共。
作者简介:
胡淼,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讲师。
朱冰玥,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