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23岁女孩徐园的死亡,像根刺扎在家人心里——2022年4月,她与男友单某酒后争执,被辱骂殴打后,竟持刀刺向自己胸部身亡。家属始终不信“自杀”说法:三次尸检没明确死亡方式,单某有3次暴力前科,争执时还动手打了人……案件一审以“证据不足”判单某无罪,检察院抗诉后,二审仍维持原判。如今,家属哭着说:“我们不服,要继续讨公道。”

徐园的姐姐徐静至今想不通:妹妹性格虽急,但绝不会轻易自杀。可警方三次尸检,要么说“刺创本人可形成”,要么没出具报告;单某有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前科,事发前还辱骂殴打徐园——这些“危险信号”,一审判决却轻描淡写:“无法预见她会自杀。”
更扎心的是,徐园死前曾服用助眠药,情绪本就不稳定。单某作为男友,明知她状态差,还继续刺激,这算不算“过失”?但法院说“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难道一句“无法预见”,就能抹掉所有疑点?

从案发到二审,两年多过去,家属要的不是“惩罚”,是“真相”。可关键证据呢?监控有没有拍清争执细节?尸检能不能明确“自杀还是他杀”?单某的暴力行为和徐园的死亡,真没关联?
有人说“法律讲证据”,可证据缺失时,“疑罪从无”不该变成“糊涂结案”。徐园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至今不敢看女儿的照片;徐静跑遍法院、检察院,只为问一句“凭什么说他无罪”。这种痛,不该被“证据不足”四个字轻轻带过。
3. 案件背后,是对“亲密关系暴力”的忽视单某的暴力前科、徐园的情绪问题,早该被重视。可恋爱时,没人提醒徐园“他有过暴力记录”;争执时,没人及时介入制止;死后,家属还要为“自杀还是他杀”争得头破血流。
这不是个案。多少亲密关系里的暴力,以“吵架”“冲动”掩盖,最终酿成悲剧?法律该给“暴力前科者”更多约束,给“情绪不稳者”更多保护,别让下一个徐园再重蹈覆辙。

徐园的悲剧,是家庭的痛,也是司法的考题。二审维持原判,或许符合“证据规则”,却难抚家属的伤。我们期待有一天,监控能还原争执全貌,尸检能明确死亡真相,让“自杀”结论站得住脚,或让真凶付出代价。
最后想问问:你身边有类似“证据不足”的案件吗?你觉得“疑罪从无”该如何平衡“受害者权益”?评论区聊聊,愿徐园的悲剧,能推动司法更严谨;愿每个疑问,都能找到答案。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不再追问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