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秋意渐浓,而对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而言,此刻正处在一场无声战役的关键阶段。《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操作手册(2025版)》已发布四月有余,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监测、数据质控和年度评价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医院自身也进入了根据监测要求进行内部调整、冲刺全年目标的攻坚期。
绩效监测新阶段的挑战与机遇2025版操作手册从“考核”到“监测”的转变,标志着医院绩效管理正从阶段性冲刺转向常态化精细管理。第四季度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医院面临着多重挑战:
数据质控的窗口期当前正是数据上报前的最后质控阶段,医院需要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这不仅关系到年度绩效评价结果,更直接影响医院未来一年的管理决策方向。
结构性调整的深水区手册中关于创新药械使用、下转患者、费用控制等指标的要求,正在推动医院进行深层次的收入结构和服务模式调整。第四季度是检验这些调整是否有效的关键时期。
资源调配的效率考验随着年终临近,医院需要在满足日常医疗需求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达成年度绩效目标,这对医院管理层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路径面对绩效监测新要求,领先的医院已经开始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创新药械的准入与评价机制某省级医院建立了由临床、药学、财务等多部门参与的创新药械快速评估机制,既保障了患者及时获得先进治疗,又通过替代效应优化了药品费用结构。
转诊网络的系统化构建转诊服务不再仅仅是统计数字,而成为医院功能定位的具体体现。一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与8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转诊路径,实现了下转患者数量的稳步增长。
内部绩效的协同传导将国家监测指标转化为科室与个人层面的考核标准,形成“医院-科室-个人”三级联动,使绩效管理真正落地。
专业力量的价值融入在这一关键阶段,部分医院选择引入外部专业视角,弥补自身管理资源的不足。正如霍尔斯医疗顾问在协助某医院进行绩效优化时发现,单纯追求单项指标的提升往往事倍功半,而通过系统化分析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节点。
一家地市级医院在第三方机构的协助下,重新梳理了日间手术流程和资源配置,不仅在医疗服务效率指标上获得改善,也间接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员工积极性,实现了多项指标的协同进步。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绩效监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推动医院建立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随着2025年接近尾声,三级公立医院应当着眼当下,布局未来:
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将绩效数据转化为管理洞察,形成“监测-分析-改进-再监测”的闭环管理。
培育协同发展的科室文化打破科室壁垒,建立基于患者诊疗全流程的协作机制,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构建持续学习的组织能力将绩效管理中的经验教训转化为组织知识,不断提升医院适应变化的能力。

绩效监测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在这个关键的四季度,医院管理者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把握调整节奏,为2025年画上圆满句号,同时为2026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在日常运营中融入绩效管理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型,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