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十四艺节·一线实录 | 艺术“种子”播撒天府沃土

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帷幕在四川成都拉开,一颗颗充满生机的艺术“种子”正在天府沃土中悄然萌发。“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打破了

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帷幕在四川成都拉开,一颗颗充满生机的艺术“种子”正在天府沃土中悄然萌发。“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打破了传统壁垒,形成激活创作动能的倒逼机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直言,其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四川文艺创作生态的质变——从“偶有佳作”的偶然走向“常出精品”的必然。

审视本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参演的四川本土原创力量,多部作品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这些由校团协作、双城共创的作品,展现出扎实的创作功底和充分的地域文化自信。其中,由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打造的大型原创舞剧《陈寿·三国志》在本土化、年轻化、市场化方面的探索成为焦点。“作品创排严格遵循‘创演本土化、演员年轻化、营运市场化、投入适度化’的原则。”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杨说,这种本土化体现在所有创作人员均为四川本土力量,深挖了文化人才潜能。

该剧市场化成果显著,白杨用数据佐证:“巡演40场已收回总投入的40%,证明了高雅艺术同样具备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同样,开幕大戏《蜀道》也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上绽放光芒,四川省歌舞剧院相关负责人透露,为参演本届中国艺术节,优化了剧目结构并加入自贡彩灯等非遗元素,中国艺术节后的全国演出邀请,正推动主创进一步修改提升、迎接巡演。

这些剧目短期的“高光”能否转化为艺术群体的内在提升?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任红军给出了积极展望:“中国艺术节的平台,不只是一个竞技展演的平台,更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种高光时刻具有灯塔效应。”他强调,青年创作者应在灯塔引领下,持续强化内在能力,建设健康和谐的创作生态。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作品的后续生命力,将通过重大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文旅专项资金扶持、四川艺术基金资助等方式,为重点剧目后续的修改提升、巡演等提供经费保障。借助中国艺术节的平台和品牌效应,鼓励剧目根据观众反馈意见进行创新提升,融入新元素保持吸引力,推动剧目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此外,除了传统的剧场演出,还将积极推动剧目进入景区驻场演出,开展精品巡演等活动,扩大剧目的演出范围和受众群体。

在四川,中国艺术节对青年人才的锻造更显关键,它不仅是平台展示,还是深层教育实践。

“我们从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等层面遴选演员,指导教师带领参演学生反复打磨动作细节,通过艺术创作的攻坚,带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回溯创排群舞《柔情似水》时表示,通过参与如此高规格的艺术实践,学生们开阔了艺术视野,提升了舞台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真正实现了“在学中演、在演中学”。全省也在同步系统化推进人才培养,如完善戏曲名家工作室、“师带徒”名家传戏、青年人才扶持等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文艺院团联合高校,比如,四川省川剧院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共建“定向班”,形成完善的传习体系。

中国艺术节带来的更深层的文化基因嬗变,还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陈寿·三国志》编剧吴瑜婷在与全国顶尖团队交流后深有感触:“那些满堂欢呼的传统剧目证明,沉淀民族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今天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沃土。”她在创作中更深切地体悟到,要让古老文化基因在剧场里“活”起来,不仅要讲述古老故事,更要以现代审美重新解读,建立当代连接。

这份认知验证了任红军的洞察:中国艺术节留给四川最可贵的印记,正是开放性的创作自信——深植于传统,却敢于用现代表达激活巴蜀文脉。

协同的力量让火种燎原,川渝首次联合承办中国艺术节成为跨区域融合的典范。据悉,本次中国艺术节采用“四川启幕、重庆闭幕”的双城承办模式,两地联手推出100个文旅特色场景和“戏剧双城记”等内容单元,促进文旅资源整合与联动,构建起核心辐射的空间格局。此外,川渝联合打造的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川渝非遗曲艺展演大会等联动活动,集中展示了两地在戏曲、舞蹈、美术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川渝两地在文旅政策方面的协同,持续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两地将进一步打造和推广跨区域文旅品牌,推出更多世界遗产主题线路和“成渝文旅新地标”,并联合举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等,提升巴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