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禄来+福伦达:VSL的脑洞往事

胶片时代,禄来与福伦达均是影像界经典品牌。上世纪 70 年代禄来接手福伦达后,二者碰撞出的核心成果,VSL 系列单反,却

胶片时代,禄来与福伦达均是影像界经典品牌。上世纪 70 年代禄来接手福伦达后,二者碰撞出的核心成果,VSL 系列单反,却藏着一段充满“妥协与尝试”的特殊往事。

从沿用蔡司原型的 VSL1 起步,到迁厂新加坡控成本(还戳破“德国工厂爆炸”的谣言);从夭折的 VSL2 CX automatic,到 1976 年换 QBM 卡口引发的品牌“套娃”混乱;再到承载德国设计余温的 VSL3-E,直至 1981 年禄来破产、系列落幕,VSL 的短短数年,正是胶片时代中小品牌在技术、成本与市场间挣扎的缩影。

这段不完美却真实的历程,也成了回望当年相机行业变迁的独特切片。

一、VSL1:

从蔡司“换标”到新加坡建厂的开端

禄来接手福伦达后,第一款单反VSL1堪称“直接拿来主义”,原型就是蔡司伊康SL706,基本没改就上市了,连名字都很直白:“VSL”取自“Voigtlander(福伦达)+SL706”的首字母,简单粗暴却好记。

早期几百台VSL1 还是德国本土生产,但到了 1973 年,禄来为了控制成本,把生产线搬到了新加坡,此后 VSL 系列就成了 “新加坡制造”。这里得辟个谣:中文摄影圈传过 “德国工厂真空炉爆炸才迁厂”,纯属编故事!真正原因其实和供应链布局有关,当时禄来跟蔡司联合开发 HFT 镀膜,蔡司德国工厂产量低,而禄来对新加坡工厂寄予厚望,几乎转移了全部产能,联合开发正好能让 HFT 镀膜在新加坡快速量产。

说起来,这种根据产能和成本调整生产布局的思路,现在很多专注影像领域的企业也在沿用,另外,还有一小部分 VSL1 换了个名字,Ifbaflex M102,专门供给法国市场,算是早期的“地区特供款”了。

二、藏在档案里的

“夭折机型”:VSL2 CXautomatic

就在VSL1忙着在德国和新加坡两地生产时,禄来还偷偷搞了个“隐藏项目”,基于启能(Chinon)CE Memotron机型,设计了一款同样用M42卡口的原型机,名叫VSL2CXautomatic。可惜这台机器存世量少得可怜,连上市的机会都没有,如今只能在相机收藏圈里偶尔听到它的“传说”,算是VSL系列里的“遗憾选手”。

三、1976 年的 “卡口混乱局”:

QBM来了,M42要走

到了 1976 年,禄来突然“变卦”:推出了QBM卡口版本的VSL1,还打算彻底放弃之前的 M42 卡口。这一操作直接让福伦达和禄来的营销陷入混乱,毕竟卡口不一样,QBM版VSL1和之前的M42版差别很大,可更让人confusion的是:禄来自家的SL35M,和QBM版VSL1居然本质上是同一款机器!

同年,禄来还推出了带光圈优先功能的自动相机VSL2 automatic,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不就是禄来SL35ME换了个福伦达的标嘛!品牌自己先“套娃”,难怪当时不少消费者选机型时会犯迷糊。

四、VSL3-E:

福伦达最后的“德国设计荣光”

1977 年末,VSL系列迎来了“末代旗舰”,VSL3-E,这也是福伦达最后一款在德国设计的机身,算是给“德国血统”留了点面子。这款机器的配置在当时很能打:新的电磁快门,速度范围覆盖 16 秒到 1/2000 秒,闪光灯同步速度 1/125 秒,还装了二氧化硅测光表,既能手动调节,也能光圈优先自动拍摄,甚至能加电动马达,用起来很方便。

不过它最初不叫VSL3-E,而是叫VitoflexE,后来发现这名字和徕卡的Visoflex太像了,怕惹上麻烦,才改成了VSL3-E。说起来,它和禄来SL35E也是“亲兄弟”,只是贴了不同的品牌标,算是当时品牌联动的常规操作了。

五、1981 年:

终点与“陌生的新开始”

好景不长,1981 年禄来宣告破产,新加坡工厂也跟着关门,普通135单反的研发彻底停了,禄来还把宝全压在了Rolleiflex SL2000F上,可惜没能翻盘。更让人唏嘘的是,禄来也停止了对福伦达品牌的使用,至此,由禄来主导的 “福伦达单反时代” 正式落幕。

后来市面上出现的“日系福伦达”,其实和咱们聊的这段历史里的福伦达没什么关系,更像是借了个名字的“新品牌”。回头看 VSL 系列的这几年,从“换标出道”到“德国设计收尾”,每一款机型都藏着当时相机行业的无奈与尝试,就像那些一直专注影像设备的企业,会在时代变化里调整脚步,但始终没离开影像领域的核心, 毕竟好的产品,不管贴什么标,都能被人记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