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上海市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元宇宙”拟立项项目的公示通知,此次共有15个项目入选。

早在今年7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就发布了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元宇宙”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该通知涉及三个专题、9个方向,每个项目可获得的支持资金在20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
其中,元宇宙创新体验场景研究聚焦于教育、医疗、文博、电影、体育等领域,旨在构建可快速复制的创新体验验证场景,推动元宇宙技术的迭代优化与规模化应用。
具体来看,在元宇宙文博场景方面,针对文博场馆游览场景,将应用沉浸式VR技术、超高清无线传输技术等,开发XR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实现高精度复刻真实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游览体验,并计划在不少于3个文博场所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在虚拟现实电影方面,面向虚拟现实电影制播场景,将开发高效、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技术,研制适配虚拟现实电影的新型制作分发平台,支撑不少于1部虚拟现实电影的制作和审批。

文化旅游产业生产场景丰富,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和应用平台。而新技术的引入,又助力文化旅游形成以信息化、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的新质生产力。
上海市在推动元宇宙与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动作不断。2023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 - 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上海“文旅元宇宙”品牌初步打响,在数字文化、智慧旅游、虚拟演艺、数字艺术品、内容创作等领域形成30个以上虚实融合的元宇宙创新示范应用,元宇宙场景下的文博艺术数字化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2024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等六大部门共同推出《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遴选并推广一批涵盖虚拟导购、智能购物、AR(增强现实)互动等在内的数字生活标杆应用场景,通过消费元宇宙的崭新业态与模式,为市民带来全新购物体验,推动城市商业生态全面升级。

在政策支持下,上海打造出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静安区博华广场的沉浸式空间“申灵奇境——自然与宇宙对话XR沉浸式科普体验”,以XR技术为核心,集科普、社交、潮酷于一体,标志着文博元宇宙雏形项目正式落地运营。上海天文馆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徐家汇书院、“今潮8弄”等场所设立VR元宇宙体验站。上海当代艺术馆打造的xr沉浸式体验空间,以xr技术、空间计算为媒介,以“沉浸”“互动”“共感”为驱动,通过实时生成的虚拟空间与多用户协作机制,将观影转化为可步入、可参与的全新体验,目前已上线近10部以天文、历史、文化为主题的xr影片。
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通过开拓影院虚拟电影放映空间、鼓励各方力量积极探索虚拟现实电影技术研发、完善从剧本备案到公映许可的全流程监管等措施,为行业注入规范化动能。

在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影院启动仪式上,7部虚拟现实电影暑期档片单重磅发布,包括《长安三万里》《地心游记》《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封神前传:一个女将军的殷商盛世》《龙门金刚》《吞食者》《只此青绿》。该单元依托AR、VR、MR等多种影像技术策划虚拟现实影像作品展映和系列产业分享活动。
随着科技发展,传统上不同的内容产品形态在底层技术层面上已经打通,电影领域成为虚拟现实技术最重要、最具产业前景的应用场景之一,而上海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不断深入。
15个项目名单如下:
面向多元文博场景的智能交互XR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百视通)
高逼真强交互视频生成模型研究与应用(复旦大学)
碳化硅光波导模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歌尔光学)
面向智慧教育的轻量化元宇宙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及其示范应用(华东师范大学)
支持语言交互驱动的高逼真视频生成大模型研究(上海大学)
面向虚拟现实电影的全流程数智化制播平台应用场景示范(上海电影技术厂)
面向低延迟交互的超轻量增强现实智能眼镜(衡色广电)
沉浸式三维全景编辑系统(上海交通大学)
高性能智能眼镜SoC芯片研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酷芯半导体)
面向肺结节微创诊疗的元宇宙平台构建与示范应用(上海市胸科医院)
基于元宇宙技术的赛艇训练赛事一体化平台研究及示范应用(上海体育研究所)
高性能光场裸眼3D智能终端开发及示范应用(易维视)
数字人生成驱动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同济大学)
面向混合现实头显的高清显示、自然交互与轻量化集成技术研究(玩出梦想)
高精度空间定位的数字驱动AR智能眼镜研发与产业化(域动锐翼)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