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黄芪面包成为年轻人排队抢购的网红单品,当陈皮咖啡占据奶茶店的畅销榜单,当中医馆里的药膳套餐需要提前预约,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的健康消费浪潮正席卷而来。
数据显示,35岁以下养生需求群体占比已达35.9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突破16万亿。从2019年的129.87亿元到2025年的3700亿元,药食同源产业以迅猛的增长态势,正在掀起一场波及生产、消费与文化的千亿级产业风暴。
中式面包大火
清晨的杭州街头,“四气五味・药食无界灵感烘焙局”门店前早已排起长队,这里售卖的杭白菊软欧包、铁皮石斛吐司月销额可达40万元。
“早晨七点的医院,排队不是为了挂号而是买面包”,这一幕正在多地上演。北京同仁堂“知嘛健康”门店的陈皮肉桂苹果酥、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旁的养生面包店,都上演着相似的热销场景。这种融合了中药材的中式面包,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烘焙食品的认知。
这些中式面包的走红并非偶然。传统面包常因高糖高脂被健康意识提升的消费者诟病,而中式面包以药食同源为卖点,健脾养胃、消暑养颜等养生功效,击中了年轻上班族“边吃边养生”的需求痛点。仲景企业推出的枸杞蛋挞、桑葚能量棒,更是凭借药企背景获得了消费者的天然信任,其门店日常客流可达400人次,周末更是突破500人次。
但热潮背后,关于“真实价值还是营销噱头”的争议从未停止。质疑者认为,面包制作过程中的高温可能破坏中药材的活性成分,且单次食用量有限,难以达到宣称的养生效果。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中式面包的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健康理念的传播与消费习惯的引导上。年轻群体对食物的需求兼具颜值、体验与健康属性,中式面包恰好契合了这一多元化需求。
从市场反馈看,消费者对中式面包的接受度正在持续提升,但理性认知也在逐步建立。
调查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更看重其低糖低脂的基础属性,而非药用功效。这种认知转变倒逼企业从单纯的概念营销转向实质创新,部分品牌已开始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优化配方与工艺提升产品的健康价值,推动中式面包从网红单品向常规健康食品转型。
新中式养生潮来袭
郑州东济堂中医馆的景象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中医馆的印象:这里既有问诊抓药的患者,更有排队品尝桑葚山药羹、养生酸梅汤的年轻人,日均客流量可达千人。这种“中医馆里吃药膳”的场景,正是新中式养生潮的生动缩影,养生需求已从老年群体向年轻群体渗透,从阶段性调理向日常化生活方式转变。
新中式养生潮的核心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它打破了传统养生的时空限制,将养生融入早餐、下午茶、加班加餐等日常环节——咖啡里加陈皮、柠檬茶里加藿香、沙拉中添茯苓,让养生不再是刻意为之的“任务”,而是自然的生活选择。手打藿香柠檬茶便因其主打祛湿降暑功效,成为夏季年轻人追捧的爆款饮品。
事实上,年轻群体能够成为新中式养生的主力军,与其生活状态和消费观念密切相关。一组数据显示,78.20%的青年为健康产品付过费,其中超过50%的青年愿意为“中式养生”买单。
面对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问题,年轻人不再依赖单一保健品,而是转向更温和、更贴合生活习惯的养生方式。
他们用智能手表监测健康数据,去健身房锻炼,喝着药食同源饮品,泡着中药足浴包,形成了“科技+传统”的养生组合拳。
同时,传统中医药企业与新兴消费品牌的跨界布局,加速了这股潮流的蔓延。
从同仁堂布局养生烘焙,到仲景企业拓展药食同源食品,传统药企凭借深厚的药材资源与专业背景,为新中式养生产品提供了品质保障。
药食同源产业爆发
药食同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政策引导、需求升级与技术进步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政策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等地方政府更是将中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催生了庞大的养生市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主动健康”需求,为产业注入了持续动力。
产业自身的创新活力同样不可忽视。在产品形态上,已从传统的中药材、药膳,延伸到烘焙食品、茶饮、零食等多个品类;在产业链布局上,形成了从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完整链条。
许多“土特产”借助药食同源的东风实现了价值跃升,浙江的杭白菊、河南的枸杞、广东的陈皮等特色药材,通过深加工成为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诸多挑战也日益凸显。加工技术局限与标准体系不健全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超微粉碎等关键技术的高能耗问题,制约了生产效率提升;原料采购、加工流程、质量检测等环节的标准缺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针对这些问题,业界与学界也已形成一系列破局思路。在技术创新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超微粉碎、高效萃取等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行业共识。
在标准建设上,从全链条入手,完善从原料筛选到仓储物流的全流程标准,建立活性成分检测体系,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可控。
监管与科普的双重发力同样重要。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全流程监管,有效规范市场秩序。而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联动开展科普宣传,解读产品功效与食用方法,则有助于提升公众科学认知,避免盲目消费。
人才培养也需同步跟进,高校设置横跨食品科学、中药学、营养学的复合型专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地域特产迈向健康产业
在浙江,“浙八味”中的杭白菊、铁皮石斛通过烘焙食品实现了价值倍增;在河南,枸杞、茯苓等道地药材成为食品企业的核心原料;在广东,陈皮从普通药材变身茶饮、烘焙的关键配料。如今,地域特产正加速向健康产业转型,成为药食同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这种转型不仅激活了地方特色资源,更构建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地域特产向健康产业转型,关键在于找准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浙江的中药面包店主打本地“浙八味”药材,天津的养生面包店依托医院的专业资源,河南的仲景食品深挖本地中药材优势,都是立足地域特色的成功实践。
数字化与智能化同样为地域特产升级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打通种植端与加工端的数据壁垒,可实现药材种植的标准化与可追溯,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
在销售端,直播带货等新模式,让偏远地区的药食同源特产直接对接全国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升了农民收益。
河南的枸杞种植户通过线上渠道销售枸杞原浆,广东的陈皮商家借助直播推广陈皮衍生品,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药食同源产业将呈现“创新深化、品牌强化、融合优化”的发展趋势。产品创新将从简单添加向精准配比升级,通过功效成分的科学研究,开发出针对体重管理、睡眠改善等特定需求的功能性产品;品牌建设也将从地域特色向全国知名推进,培育一批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影响力的领军品牌;产业融合将更加深入,“养生+餐饮”“养生+旅游”“养生+美妆”等跨界业态将不断涌现。
从中药面包的走红到新中式养生的兴起,从地域特产的升级到产业体系的完善,药食同源产业的千亿风暴已然成型。
这场风暴不仅重塑了食品消费市场,更推动了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标准的完善与认知的提升,药食同源产业必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