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沧浪诗话》精华22句,以禅喻诗,妙悟自然!

《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创作的诗歌理论著作,《沧浪诗话》对古代诗歌的流变,尤其是唐诗和宋诗,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提

《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创作的诗歌理论著作,《沧浪诗话》对古代诗歌的流变,尤其是唐诗和宋诗,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诗歌创作的特殊性,强调了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和富于情感等特点,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格调派”“性灵派”“神韵派”等诗派。

-1-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

感悟:这句话以羚羊挂角为喻,原是用来比喻诗歌意境的超脱玄妙,不着痕迹,也形容事物隐晦难寻,无迹可求。它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行事如羚羊挂角,不留执着痕迹;处世似镜花水月,超然于功利之外。

-2-

言有尽而意无穷。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语言完了而意味却无穷无尽。

感悟:文字可以停笔,但诗意却绵延不绝,如钟磬余音,袅袅不绝。话不必说尽,事不必做绝,留白处自有智慧与余地。

-3-

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语言以干净利落为贵,不能拖沓冗长。

感悟:语言应当简洁明快、洒脱不羁,避免冗长拖沓、含糊不清。文章应如赤子之言,直抒胸臆,不事矫饰,语言啰嗦重复、意脉黏滞,反伤气韵。

-4-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写诗需要别样的才能,和学问的多少没有关系;写诗需要别样的意趣,和抽象的说理没有关系。

感悟:诗性思维不同于学问堆砌,审美意趣亦非逻辑推理所能涵盖。写诗依赖的是独特的艺术感知力,而非书本知识的机械累积。

-5-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要识别评价诗歌,首先必须提高诗歌艺术鉴赏力:一开始就要把路子摆正,立志向最优秀的前辈诗人学习;要以汉、魏、晋、盛唐的杰出诗人为师,而不能效仿开元、天宝以下诗人。

感悟:"以识为主"强调学诗者的审美判断力,需培养辨别诗歌高下的眼光,这与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观点一脉相承。

-6-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悟的程度有浅有深,有不同的领域,有的人悟得透彻,有的人只是一知半解。

感悟:人对真理、智慧或道理的领悟存在层次和程度的差异,从闻思修到证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无论是修行还是学习,保持谦逊和精进,方能从一知半解积累至透彻。

-7-

见过于师,仅堪传授;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见识胜过老师,才仅仅堪受到老师的传授;见识和老师一个水平,往往只能接受老师的一半才德。

感悟:若学生悟性高于老师,说明老师教学有方,但学生仍需谦逊,不可恃才傲物。若学生仅达到老师的水平,意味着文化无法发展,甚至可能僵化。师者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悟性的启发者。若学生无法超越老师,文化会逐渐衰落。

-8-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所以盛唐诗歌的妙处就是,透彻玲珑,不能直接把握,就像是空中的声音、脸上的神色、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诗句是有限的,意韵却是无穷的。

感悟:严羽以禅喻诗,强调诗歌的最高境界应如禅宗顿悟一般,超越逻辑与言筌,达到浑然天成之美。

-9-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写文章当以达意传情的清晰、透彻为目标的道理。

感悟:清晰直接、切中要害,避免含糊其辞、浮于表面。无论是写作、修行还是日常表达,唯有剥落表象、直击内核,方能真正触动人心或解决问题。

-10-

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

否则如戛釜撞瓮耳。

摘自《沧浪诗话·诗评》

解释:读《离骚》久了,才能读真味来,必须要抑扬顿挫地朗诵直到泪洒衣襟,然后才算得上是读懂了《离骚》,否则读起来就会像是敲击釜瓮一样沉闷无味。

感悟:真正理解《离骚》这样的伟大作品,不能仅停留在字面阅读,而需沉浸其中,反复涵泳,直至情感共鸣,方能得其精髓。如果只是机械阅读,不求深解,那就像敲打锅碗,声音刺耳却无内涵,徒具形式而无灵魂。

-11-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

蔑以加矣!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诗歌入神,这是最高的境界了!最完美的境界了!再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

感悟:歌超越技巧、辞藻,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读者沉浸其中,如入化境。

-12-

学其上,仅得其中;

学其中,斯为下矣。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即使学习最顶尖的典范,最终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如果只以中等水平为目标,最终只能得到低等成果。

感悟:学习必须取法乎上,目标高远,否则所得必然有限。若学习不取法乎上,终将沦为庸常。

-13-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只有“悟”,才是内行,由“悟”写出的诗才是本色。

感悟:惟悟者,方称当行,方显本色。

-14-

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呟于旁门小法。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读诗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不被旁门小道迷惑了。

感悟: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这句论断仍具现实价值,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警惕哗众取宠的伪艺术,追求真正的艺术价值。

-15-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大概禅道看的是妙悟,诗道看的也是妙悟。

感悟:真正的智慧无法通过语言完全传达,而需个人在修行中突然顿悟,诗歌的最高境界同样依赖这种超越理性分析的直觉把握。

-16-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天下有可以废弃不用的人,却没有足以废弃不管的意见,诗道也是这样。

感悟:人可以因时代变迁而被遗忘,但真正有价值的言论却不会轻易被历史淘汰。

-17-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孟浩然的学识比起韩愈来相差很远,但是他的诗却有很多胜过韩愈的地方,唯一的原因就是妙悟而已。

感悟:过度依赖学问,使诗歌失去韵味,变得像押韵的散文。凭借“妙悟”直抵诗的本质,可写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佳作。

-18-

诗者,吟咏情性也。

摘自《沧浪诗话·诗辩》

解释:诗,是用来吟咏人的性情的。

感悟:诗以咏志,诗歌的核心在于抒发人的内在情感与个性。

-19-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市缣帛者,必分道地,

然后知优劣,况文章乎?

摘自《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解释:世上的技艺,就像是各有招牌的卖丝织物的人,一定要分清产地,然后才能清楚优劣,何况是文章呢。

感悟:江南诗的婉约、边塞诗的雄浑、楚辞的瑰丽。真正的佳作,必有其血脉传承与文化土壤。

-20-

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辨别它的源流派别,就像是辨别青色和白色一样清楚,这才可以谈论诗。

感悟:诗歌创作与批评必须明晰流派传统、风格渊源,方能真正理解诗道精髓。

-21-

诗之是非不必争,试以已诗置之古人诗中,

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辨,则真古人矣。

摘自《沧浪诗话·诗法》

解释:诗是好是坏不必争论,试着把你自己的诗放在古人的诗中,给有见识的人看看,如果他分辨不出来,那你就堪称一个真正的古人了。

感悟:一首诗的好坏无需争论,只需将其混入古人诗作中,若连行家也难以分辨,则证明其已臻至境,以“不能辨”为最高标准,是否意味着诗歌只需复古,无需创新?并不是,真正的诗,既能穿越时空与古代大诗人对饮,亦能让后人从中看见这个时代的灵魂。

-22-

郑谷咏落叶,未尝及雕零飘堕之意;

人一见之,自然知为落叶。

摘自《沧浪诗话·诗人玉屑·卷二》

解释:郑谷咏落叶的诗,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落叶飘零,但是读者一读,就能体会落叶之意。

感悟:不直说本意,而通过意象自然呈现,使读者心领神会。真正的诗意,不在言辞之中,而在言辞之外。无论是写一首诗,还是讲一个故事,最高级的表达,往往是让人感觉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