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创作的前期准备中,与模特的深度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挖掘模特的性格特质、镜头习惯与舒适区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摄影师需要花费 1 - 2 小时的时间,与模特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摄影师要敏锐地观察模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记录下他们日常表情管理的偏好。比如,有些模特习惯在微笑时抿嘴,这种微笑可能传达出一种含蓄、内敛的情感;而有些模特则喜欢露齿笑,展现出自信、开朗的性格。了解这些细微的差别,能够帮助摄影师在拍摄时更好地捕捉模特最具魅力的瞬间。

肢体语言也是模特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模特天生擅长运用手部动作来增强表现力,他们的双手可能会自然地舞动,为整个画面增添生动感和韵律感;而有的模特则更善于通过身体的姿态来传达情感,比如微微倾斜的肩膀、挺直的脊背等,都能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特点。摄影师要留意这些肢体语言特征,以便在拍摄时能够引导模特发挥其优势,创造出更具张力的画面。

过往拍摄中的成功案例也是了解模特的重要线索。
通过让模特分享他们在以往拍摄中自我感觉最佳的风格案例,摄影师可以从中了解到模特的喜好和擅长的领域。如果模特曾在一组复古风格的拍摄中表现出色,那么摄影师可以在新的拍摄中适当借鉴这种风格元素,或者进一步挖掘模特在复古风格中的更多可能性。
(二)明确视觉叙事的「三条基线」在摄影创作中,明确视觉叙事的 “三条基线”,即情绪基调、动作边界和互动节奏,是确保拍摄主题清晰、模特表现符合预期的关键。这就好比为一场精彩的演出制定详细的剧本和规则,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分镜脚本与样片展示是传达拍摄意图的重要工具。
分镜脚本就像是电影的蓝图,它详细地规划了每一个镜头的画面、构图、光影等元素,让模特能够直观地了解摄影师想要呈现的视觉效果。样片则是摄影师过往作品或收集的与本次拍摄风格相似的作品,通过展示样片,模特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拍摄的氛围和风格要求。

在明确情绪基调方面,摄影师需要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向模特描述拍摄所需要的情感氛围。
比如,在拍摄一组都市时尚写真时,摄影师可能会告诉模特:“我们这次需要呈现出都市女性的疏离感,就像在繁华的都市街头,你是一个独立而自信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你的表情要冷漠一些,但又不失优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和思考。” 这样具体的描述能够帮助模特更好地理解情绪基调,从而在拍摄中通过表情、眼神和姿态等细节来传达这种情感。

动作边界的明确同样重要。
摄影师需要列出一份明确禁止的过度夸张姿势清单,避免模特在拍摄中出现一些与主题不符或影响画面美感的动作。这并不是限制模特的创造力,而是为了确保拍摄的整体风格和质量。在拍摄一组优雅的婚纱写真时,摄影师可能会告诉模特不要做出过于夸张的跳跃或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因为这些动作可能会破坏婚纱的优雅质感和整体的浪漫氛围。相反,摄影师可以引导模特做出一些轻柔、舒缓的动作,如轻轻提起婚纱的裙摆、微微转动身体等,以展现出新娘的温柔和美丽。

互动节奏的设定则能够让拍摄过程更加流畅和高效。
摄影师可以告知模特每完成 3 个指定动作可自由发挥 1 次的交替模式,这样既能保证拍摄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又能给予模特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够在熟悉拍摄节奏后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简单的动作指令,如 “站在窗边,微微侧头,看向远方”“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身体微微后仰” 等,让模特熟悉拍摄的要求和氛围。当模特完成这些指定动作后,摄影师可以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尝试一些自己觉得合适的动作。摄影师则在一旁观察,捕捉模特最自然、最动人的瞬间。
二、拍摄控场:动态平衡的艺术法则(一)阶梯式引导技巧矩阵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需要根据模特的状态和拍摄进度,灵活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以实现对模特表现欲的精准控制。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摄影师与模特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恰到好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阶梯式引导技巧矩阵,帮助摄影师在不同阶段引导模特展现出最佳状态。
引导阶段
专业方法
实例应用
破冰期
感官唤醒法
让新人模特闭眼深呼吸,描述「想象指尖触碰到晨露的冰凉感」,引导自然微表情
标准期
具象指令术
替代「放松点」的模糊要求,改用「右肩下沉 15°,下巴向镜头方向平移 2cm」的精准参数指导
创意期
情境植入法
拍摄情绪片时播放对应主题的环境音(如雨天咖啡馆的背景音),同步口述「你在等待一个重要的人,此刻复杂的心情涌上心头」
在拍摄的破冰期,模特可能会因为紧张或陌生环境而感到不自在,这时候感官唤醒法就非常有效。通过引导模特调动感官,让他们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放松身心,展现出自然的微表情。

进入标准期,模特已经逐渐适应了拍摄环境,这时候具象指令术能够帮助模特更好地理解摄影师的要求,做出更精准的动作。摄影师在拍摄一组时尚写真时,不再使用 “摆个自然的姿势” 这样模糊的指令,而是具体地说:“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膝盖微微弯曲,右脚脚跟踮起,身体重心放在左脚上。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轻轻弯曲,左手放在腰间,微微侧身,下巴向右侧转动 10°,眼神看向镜头左上方。” 这样详细的指令让模特能够迅速调整姿势,拍摄出的照片效果更加专业和出色。

当拍摄进入创意期,情境植入法可以激发模特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镜头前展现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比如,在拍摄一组情绪片时,摄影师播放着雨天咖啡馆的背景音乐,然后对模特说:“你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那个重要的人却还没有出现。你时而望向窗外的雨幕,时而低头看着手中已经变凉的咖啡,心中充满了期待、焦虑和失落。” 模特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拍摄出的照片充满了故事感和感染力。
(二)表现欲调节的「三色信号灯」机制在拍摄现场,建立一个即时反馈系统对于控制模特的表现欲至关重要。这就好比交通信号灯一样,通过不同的信号来引导模特的表现,确保拍摄始终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
我们可以采用 “三色信号灯” 机制:绿色信号(竖大拇指)表示 “当前表现完美,可延续”;黄色信号(手掌水平摆动)提示 “稍显用力,注意控制肩部线条”;红色信号(暂停手势)用于制止可能破坏主题的过度发挥。这种直观的信号系统能够让模特迅速了解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要求,及时做出调整。
为了维持模特的创作积极性,我们还可以搭配 “3+1 鼓励原则”。即每给出 1 次修正建议前,先提供 3 次具体肯定。“这个回头的眼神很有故事感,要是手部动作再收敛 10% 就更符合我们的文艺主题了”,这样的反馈方式既能让模特感受到摄影师的认可和鼓励,又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在保持自信的同时,不断提升表现水平。
三、特殊场景:差异化控制策略(一)应对「全自动模特」的风格校准术在摄影领域,“全自动模特” 通常是指那些经验丰富、技巧娴熟,能够迅速理解摄影师意图并做出相应表现的模特。然而,这类模特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一些固定的表现模式,陷入 “模板化” 的困境。当资深模特陷入这种固有模式时,摄影师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进行风格校准,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新鲜感。
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 “风格嫁接法”。
首先,摄影师可以展示反套路样片,打破模特的常规思维。比如,对于那些习惯高张力表现的模特,可以让他们参考森山大道的粗颗粒纪实风格作品。森山大道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粗糙质感、强烈的对比度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著称,与模特通常接触的精致、华丽的时尚风格大相径庭。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模特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尝试以一种更加真实、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引入道具限制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摄影师可以为模特提供一些特殊的道具,并要求他们与之进行互动,从而限制模特的自由摆姿,强制产生新的互动支点。让模特手持一台复古相机,这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独特的元素,还能引导模特做出一些与相机相关的动作,如摆弄相机的镜头、调整快门速度等。这些动作能够使模特的表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肌肉记忆。

摄影师还可以设置 “表现配额”,帮助模特逐步打破固有模式。
具体来说,摄影师可以规定模特在每 5 分钟内必须完成 2 个指定的低张力动作,如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下垂,眼神专注地看向远方;或者轻轻地靠在墙边,身体微微倾斜,面部表情放松。通过这种方式,模特不得不尝试一些新的表现方式,逐渐摆脱对高张力表现的依赖。
(二)引导「镜头恐惧者」的减压方程式对于新人模特来说,面对镜头时的紧张和恐惧是常见的问题。
这种紧张情绪可能会导致模特表现僵硬、不自然,影响拍摄效果。为了帮助新人模特克服镜头恐惧,摄影师可以遵循 “三减一增” 原则,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拍摄环境。
减少直视镜头时间是第一步。
摄影师可以先从拍摄侧脸、背影入手,让模特逐渐适应镜头的存在。拍摄一组文艺风格的写真时,摄影师可以让模特站在窗边,背对着镜头,微微侧脸,透过窗户看向远方。这样的拍摄角度不仅能够避免模特直接面对镜头的紧张感,还能营造出一种神秘、含蓄的氛围。随着拍摄的进行,模特逐渐放松下来,摄影师再逐渐引导模特与镜头进行眼神交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对镜头的恐惧。

简化肢体指令也非常重要。
新人模特可能对一些专业的摄影术语和复杂的肢体指令不太理解,这会增加他们的紧张感。因此,摄影师在下达指令时,要尽量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成简单的步骤。将 “优雅坐姿” 分解为 “臀部占椅面 1/3→双手交叠放膝盖→肩颈向上延伸” 三步,这样模特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摄影师的要求,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动作。摄影师在下达指令时,要使用温和、鼓励的语气,让模特感受到摄影师的支持和信任。

减除环境压力也是关键的一环。
在拍摄前 30 分钟,摄影师可以不架设主光源,而是用手机抓拍模特的自然状态。这样的拍摄方式能够让模特在没有强烈灯光和专业设备的压力下,更加放松地表现自己。摄影师还可以与模特进行轻松的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趣事等,进一步缓解模特的紧张情绪。在拍摄现场,摄影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出一个舒适、愉悦的氛围。

增加 “安全词” 机制则为模特提供了一种心理保障。
摄影师可以与模特事先约定一个特定的手势或词语,作为 “安全词”。当模特在拍摄过程中感到过于紧张或不舒服时,他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个 “安全词” 要求暂停拍摄,调整状态。这种机制能够让模特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有掌控权,从而更加安心地表现自己。
四、长期协作:从控制到共创的升维(一)建立表现欲「能量仪表盘」为长期合作模特建立专属档案,记录每次拍摄的「表现峰值区间」:标注其在特定光线(如侧逆光)、音乐类型(如爵士乐)、话题引导(如回忆旅行经历)下的最佳状态参数。通过 3 - 5 次合作即可形成个性化的表现激发模型,实现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激发的转变。

一位摄影师长期与一位模特合作,在第一次拍摄时,他发现模特在侧逆光下,面部的轮廓线条被勾勒得格外柔美,眼神也更加深邃动人,于是他将这一光线条件记录下来。在后续的拍摄中,他不断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发现当播放爵士乐时,模特的肢体动作更加流畅自然,仿佛与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而且,当他们在拍摄前聊起旅行经历时,模特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神情,这种神情为照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经过几次拍摄后,摄影师根据这些记录,建立了该模特的表现激发模型。在之后的拍摄中,他能够根据这个模型,提前准备好合适的光线、音乐和话题,让模特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拍摄出了许多令人满意的作品。
(二)构建创作共同体的「双向赋权」在成熟的协作关系中,推行「20% 创作留白」机制:摄影师保留 80% 的主题控制权,同时开放 20% 的自由表现空间(如允许模特即兴发挥符合主题的标志性动作)。这种「结构化自由」既能避免失控,又能激发模特的创作主人翁意识。
比如,在拍摄一组时尚杂志封面时,摄影师明确了整体的拍摄主题是 “都市先锋”,要求模特展现出时尚、个性、大胆的风格。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构图和场景,引导模特完成了 80% 的拍摄内容。在剩下的 20% 自由表现空间里,模特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即兴发挥,摆出了一些独特的姿势,如将身体倾斜成一个夸张的角度,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眼神坚定地看向镜头,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信和个性。这些即兴发挥的动作不仅没有偏离主题,反而为照片增添了更多的创意和亮点,使照片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控制模特的表现欲,本质是在摄影师的创作意图与模特的个性表达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
通过前期的精准解码、中期的动态校准、长期的共创进化,摄影师既能避免被模特的固有模式牵着走,又能防止过度控制导致的表现力僵化。当镜头成为连接创作意图与真实个性的桥梁,那些既符合视觉叙事逻辑,又闪耀着模特独特魅力的画面,才是人像摄影的终极吸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