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何像罗杰斯一样思考?

《财商养成第一课》作者;吉姆•罗杰斯​​上一节我们分享了罗杰斯关于学习、生活与人生的智慧箴言,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被他的睿智

《财商养成第一课》作者;吉姆•罗杰斯

​上一节我们分享了罗杰斯关于学习、生活与人生的智慧箴言,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被他的睿智与远见所打动。作为投资界的传奇,他总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精准把握方向,在众人盲从中保持清醒,在被忽视的角落发现机遇。其实,这份看似传奇的“远见”中,藏着一套普通人也能学会的思维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拆解罗杰斯的思考逻辑。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新闻、观点和建议裹挟,却常常在噪音中迷失: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机会是靠谱的?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而罗杰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从不依赖运气或天赋,而是用一套严谨的逻辑,在混沌中找到确定性。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他的足迹,看看这份“远见”究竟从何而来。

从“金砖四国”看罗杰斯的判断逻辑

提到罗杰斯的远见,“金砖四国”的判断是绕不开的经典案例。二十年前,当全球金融家与政治家一致看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认为这四个国家将共同引领未来时,罗杰斯却抛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看涨巴西与中国,看跌俄罗斯,对印度则持怀疑态度。这份唱反调的底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历史、旅行与经济的三重研判。

他看好巴西,是因为看到了其核心资源的潜力,巴西的食糖与铁矿石的生产正在加速,尤其是食糖,不仅是食品原料,更是原油替代能源乙醇的关键,这种双重属性让巴西具备了长期价值;看跌俄罗斯,是因为他发现该国经济基础薄弱,且政治动荡导致社会稳定性不足,缺乏持续增长的根基;对印度怀疑,是因为他亲身体验到印度基础设施滞后、官僚作风严重、政策执行低效,这些现实问题会直接制约发展速度。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中国的判断。早在1984年,当西方金融家还在嘲笑中国“贫穷、没有投资价值”时,罗杰斯就已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市场。他在书中明确写道:“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国际事务参与者”,更笃定地预言,“中国曾多次迎来辉煌,今天,中国再度崛起,21世纪属于中国。”

这份判断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转化为了实际行动:他大量买入中国股票,让两个女儿从小学习中文,甚至举家从美国搬到新加坡,只为让孩子更贴近亚洲、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他对女儿说:“买入中国股票,就是买到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我在中国购买的股票可能是我给你们的礼物”。因为他坚信,中国的增长不是短期的泡沫,而是历史与现实共同推动的长期趋势。

押注中国的三重底气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罗杰斯敢在众人不看好时,坚定押注中国?书中的细节告诉我们,他的底气来自三个坚实的维度:对历史的复盘、对现实的亲身体验,以及对经济数据的冷静分析。

首先来说历史视角。作为历史专业毕业的投资者,罗杰斯非常善于从宏观历史中寻找规律。他研究中国历史后发现,这个国家曾有汉唐盛世的辉煌,近代虽历经波折,却总能在困境中重新站起来。他在书中写道:“埃及、罗马、大英帝国都只辉煌过一次,而中国在历史上数次辉煌,又数次平安渡过巨大灾难。”这种刻在文明基因里的韧性,是他看好中国的重要前提。一个能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崛起的国家,必然具备强大的内在动力。

其次来看亲身体验。从1984年到1990年,罗杰斯4次访问中国;1999年,他更是和妻子驾车穿越中国大地。这些旅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带着目的的考察:他看到工厂里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家用电器、移动电话的生产水平逐渐赶超美国;他看到街头巷尾的个体户忙着摆摊儿,创业者背着包到处跑业务,每个人都眼里有光,憋着要变好的干劲儿;他看到政府为提高生产力不断投入,普通人身上的勤奋与朝气扑面而来。这些鲜活的场景让他确信:“这些发展是任何一个金融投资商都不能拒绝的良机。”

最后说说经济分析。罗杰斯的投资从不靠感觉,而是盯着实打实的数据。他研究中国的GDP增速、工业产值、进出口数据,发现制造业正在快速升级;他关注政策导向,看到中国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知道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真正的投资高手,从不打无准备之仗,罗杰斯自己也说:“我最成功的投资,正是我预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勤奋努力的项目,收集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研究、分析每一处细枝末节。”

如今回头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能源、互联网、制造业走在全球前列,这些现实都一一印证了罗杰斯当年的判断。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没有被表面的贫穷所迷惑,而是穿透现象,看到了历史的韧性、现实的活力与数据的潜力。

普通人也能练就远见

好,讲到这里,《财商养成第一课》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

今天,很多人赞叹罗杰斯的投资传奇,殊不知的我们更该问:他的“远见卓识”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罗杰斯的传奇并非不可复制,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五种普通人也能学习的核心能力,正是这五种能力,共同构成了“远见卓识”的基石。

能力一:国际视野——让世界成为你的认知坐标系。

罗杰斯在书中反复强调:“去旅行,去看看这个世界,广见博闻。你们将成倍地开阔眼界。如果想真正了解自己和国家,就走出去看看世界。”他自己曾两次环游世界,穿越6个大陆,走遍上百个国家,甚至深入过战争地区。这些旅行不是消遣,而是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非洲,他看到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预判未来矿价可能上涨;在智利,他观察到政治动荡,推断铜价会受影响;在中国,他看到的生产力提升,直接成为投资决策的关键依据。

对我们而言,国际视野不一定需要环球旅行。看国际新闻时,多问一句“这件事对中国、对我所在的行业有什么影响”;读国外行业报告时,思考“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甚至通过纪录片、书籍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当我们把世界纳入自己的认知,就不会局限在小圈子里,自然能看到更广阔的机会。

能力二:开放心态——不被偏见束缚,做“世界公民”。

罗杰斯成长在美国一个有种族划分的小镇,小时候的他曾觉得“种族隔离”是正常的。但随着环游世界,他逐渐意识到:不同国家的人,虽然种族、语言、宗教、服饰不同,但本质上都渴望幸福、追求更好的生活。这种开放心态,让他在投资时不会被地域偏见绑架。比如让女儿接受亚洲教育,是因为他相信,不一定美国的教育才最好,不同文化里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我们也常常被偏见困住,觉得某个行业只能年轻人做、小城市没有机会……但罗杰斯的经历告诉我们:放下偏见,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就像他当年不被“中国贫穷”的偏见影响,才能抓住中国崛起的红利。

能力三:历史格局——从过去看懂未来的“韵律”。

罗杰斯的历史功底,让他善于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用系统思维找规律。比如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热潮席卷全球,很多人喊着“互联网会永远涨”,但罗杰斯却提醒:类似的技术革命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铁路、飞机、电、电话、电视、计算机等等,每一次新事物出现时,都有人宣称“这是前所未有的”,但最终都会经历“狂热—泡沫—理性”的周期。他说:“从历史角度看,没有任何一样完全不同的事物曾出现过。”

我们培养历史格局,不用通读“二十四史”。想投资某个行业,就查查它过去的周期,看看现在处于狂热期还是冷静期;选专业时,看看过去十年哪些专业从热门变冷门,哪些从冷门变热门。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看懂过去的“韵律”,就能少踩未来的坑。

能力四:动态视角——接受变化,跟着趋势调整自己。

很多人跟不上时代,是因为太执着于“过去的经验”。而罗杰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能适应变化:看到亚洲经济崛起,就举家搬到新加坡;看到中国影响力提升,就让女儿学中文;1998年商品市场低迷时,他看到“长期低迷导致供应减少”,根据供需规律预判商品价格会涨,于是建议投资食糖。当时食糖每磅仅5.5美分,没人相信,后来却涨了三倍。

当下的我们,同样面临各种变化:工作上,AI可能替代部分岗位;生活上,消费习惯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投资上,新能源、AI成了新热点。如果还抱着“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的想法,很容易被淘汰。正如罗杰斯所说:“无法适应变化的人终将被抛弃,而接受变化并行动的人将受益匪浅。”

能力五:深度思考——不盲从、不轻信,自己找答案。

罗杰斯思考的核心,是“不偷懒、不盲从”。他做投资时,从不会只看媒体报道或专家建议,而是亲自考察:和公司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聊天,阅读年度报告,甚至连“财务报告的注释”都不放过。这些别人忽略的细节,往往藏着最真实的信息。

对我们而言,深度思考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看到别人推荐某个投资品,别急着跟风,先问问“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风险在哪里?”;听到“某个行业有前景”,别轻易相信,先查查“这个行业的上下游是什么?政策支持力度如何?”。不把别人的判断当成自己的答案,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那说到底,所谓远见,就是把当下的事想透、把过去的事看懂、把世界的事看清。当下的世界变化很快,我们不用像罗杰斯一样成为投资大师,但可以学他“不慌、不盲、不懒”。不慌,是因为看懂了趋势,所以面对变化时能保持冷静;不盲,是因为有自己的判断与分析,所以不会被噪音裹挟,跟风盲从;不懒,是因为愿意花时间收集信息、研究细节,所以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当下的世界变化很快,但只要我们学会这套思考方法,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把迷茫变成确定,把运气变成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