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有那么三个贵人,我也能成为赵本山。"这句话在数年前,被无数网民重复。赵本山连续21年在春晚舞台上傲视群雄,2亿的飞机举手之劳就能购得。然而,有谁能想象,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赵本山只是一个出生在辽宁省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家庭的孩子。

当赵本山的日子坚难得没路可走,二叔,那位盲眼的亲人,拉着他走出了黑暗。虽然二叔的眼不能看,但他的心看得远,知道什么是对的。家境拮据的他没有放弃赵本山,反而拉着他前行。村里的好心人也伸出援手,让赵本山过得还算不错。
曾有时,赵本山为了生活想过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挣钱。但二叔的教诲让他明白,正直赚来的每一分都是干净的,而背后的每一分都有罪。
盲人二叔在乐器上却是一把好手,他的技艺成了赵本山的启蒙。从吹唢呐到拉二胡,赵本山把每一技能都掌握得很好,不仅是他的天赋,还有那份认真与努力。

在17岁,赵本山踏入公社剧团,开始了二人转的学习。他自带的幽默感赢得了观众的心,但在团里,他仅是配角。尽管收入微薄,但相对于小时候的生活,这算是一个安稳的开始。
1979年,微薄的工资并未阻止他迈入婚姻的殿堂,与葛淑珍成为伴侣。不久,他们的女儿赵玉芳降生,接着是儿子。看似完美的家庭,却因儿子赵铁蛋患有多种疾病而掉入深渊。

1982年,阿吉镇的村民因一个算命家的鬼话,信以为真地认为那年生的孩子必是男孩。这桩闹剧引起了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的注意,于是他写下了《摔三弦》。故事虽完备,但角色选定上,李忠堂感到困惑。
他需要一个能完美演绎盲人张志的人。虽眼前的小品演员多如牛毛,但没人能真正入李忠堂的法眼。直至他想起了曾看过的《瞎子观灯》和主演——赵本山。
李忠堂感受到赵本山对于盲人角色的情感投入和精准表现。他觉得这个还不那么红的演员,很可能是他要找的人。
面对赵本山,李忠堂用了个难题考验他:三天时间精通《摔三弦》。虽苛刻,但赵本山为了家,为了儿子的医药费,他不能有任何退路。
三天内,赵本山如沐春风,沉浸在剧本中,不眠不休。结果是,他的表现令李忠堂眼前一亮。

李忠堂,三十五年创作曲艺,各种风格,从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到铁岭市曲艺家协会领导,都没漏过。他看中了赵本山,决定不仅给予指导,更视其为亲子。这份厚爱,加上赵本山的不懈努力,确保了他的事业在风平浪静中航行。
赵本山的名字,因《摔三弦》而如雷贯耳,导演们纷纷向他抛橄榄枝,演出邀约和费用都猛涨。但赵本山没被名声冲昏头脑,仍旧努力如初,不断学习、进步。这精神,让他在戏剧领域,特别是东北,地位稳如泰山。

李忠堂看出赵本山那种纯粹的敬业与付出,于是向大咖姜昆抛了个砖。姜昆起初对赵只是一知半解,但当他看完赵本山与潘长江的《瞎子观灯》,再到《摔三弦》,被赵的演技彻底摄住。他的表演如此引人入胜,令人陷入其中。
决定与赵见面后,姜昆彻底感受到赵本山的那份专注与热情。随后的即兴表演,更坚定了姜昆的决心,他决定让赵为春晚试水。
赵本山拿到这机会,当然不敢马虎。但事与愿违,那一年春晚,他并没有如期上演。那些早知道赵要上春晚的亲戚们,无疑给赵加了层压力。但他没沉溺于失望,调整情绪,反思问题,再次请教姜昆。

2003年,赵本山打造了自己的王国——本山传媒。这不是个简单的公司,而是融合了表演、拍摄和艺术教育的文化巨头。没多久,文化部就给了他们个“示范基地”的帽子。
公司的步伐没有停歇。他们跟辽宁大学牵手,创立了艺术学院,业务也触及了影视制作。

赵本山不仅是戏剧界的璀璨之星,更是一位富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的文化领军人物。从其艺术创作,到创办本山传媒,再到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展现了一个大家长的形象,致力于艺术的传承与社会的正能量传递。赵本山的一生,既是对个人才华的极致追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度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