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ice stack paintings by Chinese artist Jia Yueyun have sparked a new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art.)

中国艺术家贾越云的稻垛画,引发世人对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全新认知
作者:墨徒
中国诗画融合型艺术家贾越云的稻垛画,为何像法国莫奈的麦垛画一样产生很大吸引力,引发了中外许多人对东方美术、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全新认知?
起因源于之前人民美术网一篇叫《跨世纪的对话:西方莫奈麦垛画与东方贾越云稻垛画对人类的追问》的文章发出后。作为久居深圳的门外墨徒,我发现我的中国各地及国外不少朋友读了那篇文章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莫奈的麦垛画和贾越云的稻垛画中感悟出:原来质朴无华的乡土物质中,居然蕴藏着绘画艺术的原真和大美。

特别是早年来到深圳,居住在罗湖区、宝安区、龙岗区、光明区一带的朋友和深圳原住民,他们对深圳农田的稻垛记忆深刻,读了该文章后最是感慨万端。
其实我在2001年就知道了贾越云的名字。当年8月,贾越云在全国稿费最高的《知音》杂志(一字一元)发表了数千字的《深圳市的焦虑:有个女孩不食人间烟火》文章,那篇关爱生命的文章当时在深圳引发很大反响。20多年后,我再在人民美术网上偶尔读到论述贾越云绘画的上述文章,自然对贾越云很关注了。
于是,我也像那位东北女士一样,在各网上认真搜索了解贾越云。细读了贾先生的画诗书赋后,我认为贾谊72代孙的贾越云,是位有敏锐眼光的人。他能在20世纪80年代与袁隆平结为忘年交,后来画出国家公费出版的广传中外的《忙碌在山水间的袁隆平》画册;他能从小就阅读《道德经》译本,感悟出东方道哲学的妙谛;他能对人们不屑一顾的稻垛情有独钟,吟它画它写它,感悟那么深沉,这一切,都是因为贾越云有着过人的眼力。

眼力、智慧、勤奋、人格,使现在的贾越云被推选为21世纪中国画坛特异三十六画家之一和长沙黄埔书画院院长。尤其是,贾越云还被推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门外墨徒的我细读人民美术网上那篇文章后分析,贾越云的稻垛画中,触及了艺术中的一些永恒的主题,他以独自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语言对那永恒主题进行了水墨绘画的表达,因而激发了人们重新审视东方美术和中国水墨绘画艺术的独特价值。
可以说,贾越云和莫奈的艺术实践,共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自身传统,又能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艺术革新的路径是多元的,莫奈的成功在于对西方绘画传统的突破,而贾越云的艺术被人们认可则证明了,立足於深厚的本土文化哲学(如道家思想)和艺术传统(如诗画融合)进行创新,同样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单一认知,展示了中国画姓中的东方艺术自身演进的活力。
网上搜索可看出,贾越云先生深知东方绘画的至高境界是“画以载道”。贾越云的稻垛画远非静物写生,而是将道家关于宇宙循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个人对土地、生命的深厚情感融入了笔墨之中。欣赏贾越云画作,需品味其画外之意。

贾越云的稻垛画作品像他的山水画、兰花画一样,也是“诗画融合”的典范。他常在稻垛画面上题写平水韵自撰格律诗,如画故乡扶夷江川的《三学子夷江望月图》、画湘江河川的《静夜听涛图》、画北京永定河川的《江上静观图》、画台湾淡水河川的《淡川逢读史记农夫图》等一批稻垛画上的题诗,都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哲理性和文学意境。这种古老的传统在他的笔下被激活,展现出了强大的当代表现力。
贾越云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符号稻垛,进行了巧妙的现代艺术转化。稻垛,这个极其传统甚至看似土气的意象,被贾越云成功转化为一个能引发中外艺术界共鸣的现代艺术符号。这雄辩地证明,东方艺术的价值源泉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

我一再深思,贾越云的稻垛画之所以能像莫奈的麦垛画一样刷新人们的认知,正是因为贾越云的稻垛画用世界所能理解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东方的故事,彰显了东方美学体系的独特性与深刻性。它让我们看到,最质朴的农耕物象中,蕴藏着关于生命、自然与文明的宏大叙事。
我还发现,贾越云的稻垛画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东方绘画并非静止的传统标本,而是一种活着的、能够深刻回应现代性议题、并参与全球美学讨论的当代艺术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