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4-25 00:28:00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是词人秦观的一首词,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的惆怅,堪称是千古绝唱。 词中第一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便展现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景象。楼台被浓雾笼罩,渡口在月色中显得朦胧不清,而那个传说中的桃源胜地,更是望眼欲穿却寻之不见。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词人眼前所见的实景,也象征着他内心的迷茫和失落。他对家乡的思念,如同寻找那无迹可寻的桃源,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接下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进一步描绘了他的处境。他身处孤馆,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春寒逼人。杜鹃的悲鸣和斜阳的余晖,更是加重了他的孤独和凄凉。这种凄凉的环境,与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词的下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词人接到了远方朋友的来信和礼物,本应感到欣慰,但反而更添了他心中的愁绪。这些信件和礼物,就像一块块砖石,堆砌起他心中的恨意和思念,无法计数。这种情感的累积和压抑,使得词人的内心更加沉重。 最后,“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借郴江之水,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郴江环绕着郴山,本应安于此地,却为何要流向远方的潇湘呢?词人以此自喻,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离乡背井的无奈和哀怨。 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的独白,展示了词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无尽的惆怅。无论是迷茫的楼台月渡,还是凄凉的孤馆春寒,亦或是堆积如山的恨意和思念,都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0 阅读:16
真情豫鉴历史

真情豫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