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曲由黄梅戏着名艺术家严凤英演唱的黄梅调《天仙配》家喻户晓。
黄梅戏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而严凤英不仅是黄梅戏的传承者,更是其缔造者,发扬者。
然而就这样一位在艺术上大有成就的英才,人生道路却是及其坎坷,无论是在追求艺术还是追求爱情,她都过得没有那么如意。
在黄梅戏百年发展史中,严凤英是无可替代的里程碑式人物。
她以清丽婉转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将这一源于乡野的 “讨饭调” 推向全国五大剧种之列,更让其享誉东南亚。
这位原名严鸿六的艺术家,用 38 年的短暂生命,在家庭的磨难、情感的波折、学艺的艰辛中淬炼出艺术的瑰宝,为中国戏曲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乡野沃土中的艺术萌芽:颠沛的家庭岁月
1930 年 4 月 13 日,严凤英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父母为她取名鸿六。
她的童年并未沐浴多少温情,三岁时父母经营的酒店破产,家庭破碎,她被迫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然而,这片浸润着民歌与黄梅调的乡野沃土,悄然为她埋下艺术的种子。
罗家岭的田间地头流传着无数民谣,严凤英自幼耳濡目染,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别人需反复练习的唱腔,她听一遍便能熟记于心。
祖父家的老收音机里时常播放戏曲选段,邻里的草台戏更是她最痴迷的去处。
白天她帮着做家务,夜晚便偷偷跑去看戏,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与婉转悠扬的曲调,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抗战爆发后,父亲严司明返乡闲居,偶尔教她唱京剧,这成为她最早的戏曲启蒙。
但在 “戏子低贱” 的旧观念里,学戏是 “辱没门楣” 的事。
当严凤英流露出对戏曲的热爱时,立刻遭到家族的强烈反对,这也为她日后的学艺之路埋下了坎坷的伏笔。
家庭的破碎与贫困,虽让她饱尝艰辛,却也塑造了她坚韧不屈的性格,更让她在民间艺术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二、三段情缘中的人生印记:情感与艺术的交织
严凤英的情感世界历经三段重要旅程,每段情缘都与她的艺术生涯紧密相连,也深刻影响着她的人生轨迹。
第一段情缘的对象是才华横溢的王兆乾。
1949 年前后,严凤英在安庆结识了从事民间音乐搜集与黄梅调改革的王兆乾,二人因对戏曲的共同热爱走到一起。
王兆乾曾将《王贵与李香香》改编为黄梅调上演,为剧种改革探索道路,他的艺术理念给了严凤英诸多启发。
但这段感情最终因性格不合与误会画上句号,1953 年,两人在矛盾中分手。
他们分手的原因,跟甘律之有关。
甘律之出身于南京赫赫有名的甘氏家族,是金陵望族之后 。
甘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祖上有战国时期的丞相甘茂。
甘家世代名仕硕儒辈出,家族故居为南京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城市中心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江南戏曲圣地。甘家祖上还曾建起著名的藏书数十万卷的“津逮楼。”
甘律之的父亲甘贡三是民国时期南京著名的京昆戏曲协会会长,被称为“江南笛王”,在戏曲方面造诣极高,京剧大师梅兰芳、曲学大师吴梅等人都曾是甘家的座上客 。
甘贡三对严凤英的戏曲事业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亲自传授她京剧和昆曲 。
甘律之的哥哥甘涛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姐姐甘长华是昆曲大师,姐夫汪剑耘是梅兰芳的闭门弟子。
甘律之本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剧受业于张九奎、范儒霖、关盛明及梅兰芳师兄王惠芳等名师,昆曲则师从于施桂林、徐金虎、尤彩云等曲家。他精通老生、小生,还拉得一手好京胡,是南京知名的戏剧票友。
严凤英的第二段婚姻,男主就是甘律之。
关于甘律之和王兆乾,严凤英跟这两个男人,还有过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严凤英是先认识甘律之的。
那时的甘律之不仅门第高,在戏曲上的功力也已经大成。
两人虽然情投意合,然而出身差别很大,两人虽然情意绵绵,但是谁也没有去捅那层窗户纸。就在严凤英回乡演唱黄梅戏的时间里,她遇上了王兆乾,不久后坠入爱河。
某天,在从家乡演出完毕后,回到南京的严秀英想要去感谢甘律之,这件事被王兆乾知道后,偷偷的跟随着。
他出现后严秀英很大方的介绍两人相识,然而自我意识过剩的王兆乾,占有欲过强,他觉得严秀英和甘律之有关系,当场给了她一巴掌,不堪受辱的严秀英,不顾已经怀有身孕,当场和他分手。
当时的社会,未婚先孕是很大的事情,遭受着道德的谴责和旁人的唾骂,然而严秀英也是坦然面对,在他们要严秀英检讨时,她用时髦的装扮把自己武装起来。
甘律之则是一直陪伴着她,照顾她生下孩子,在她及其虚弱的时候,一直守在她身边,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
踏入甘家的大门后,是严凤英艺术成长的关键时期,她向汪剑耘学梅派唱段,向甘律之求教京昆技艺,更师从甘贡三研习昆曲,系统吸收了兄弟剧种的精华。
甘家的支持让她得以重返舞台,这段婚姻虽在 1956 年和平结束,但严凤英始终感念甘律之在艺术上的帮助,称他为 “贵人。”
第三段婚姻则是与导演王冠亚的相濡以沫。
1956 年,严凤英在排演《王金凤》时与导演王冠亚相识,在友人撮合下结为夫妻。
同年 9 月结婚后,两人随团入京演出,10 月在颐和园留下了温馨的蜜月合影。
王冠亚不仅是她生活中的伴侣,更是艺术上的知己,全力支持她的创作。
1968 年严凤英含冤离世后,王冠亚终身未再娶,守着两人共同的老宅,用余生创作了 42 万字传记《严凤英》及同名电视剧,将对妻子的思念化作永恒的纪念。
三、荆棘丛生的学艺之路:从 “逃犯” 到宗师的蜕变
严凤英的学艺历程,是一部在偏见与磨难中坚守的奋斗史。
她10 岁时便偷偷学唱黄梅调,12 岁不顾家族反对,正式拜当地艺人严云高为师,开始系统学习《小放牛》《打猪草》等传统小戏。
1944 年 12 月,14 岁的她首次在练潭镇张家祠堂登台唱寿戏,凭借清亮的嗓音与灵动的表演崭露头角,但这却激怒了家族 —— 祠堂扬言要将她沉塘,严凤英被迫连夜逃离家乡,开始了流浪学艺的生涯。
1945 年,她随严云高加入程积善戏班,在桐城、贵池一带演出,并拜程积善为师,技艺日渐精进。
1946 年,16 岁的她在安庆出演《小辞店》中的柳凤英,一炮而红,也正式将艺名改为 “严凤英”。
此后,她常住黄梅戏名角丁永泉家,向其父女请教,戏路不断拓宽。
1947 年,她在芜湖与京剧演员王少舫相识,开始跟随胡金涛、刘凤云学京剧,后又拜北昆名角白云生为师学昆曲,广泛吸收京昆艺术的身段、唱腔技巧,为日后的艺术创新奠定基础。
1948 年,因遭恶势力欺凌,严凤英辗转流落上海、南京,直至 1951 年才重返安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