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考核教授?拿了高薪是否需要兑现?南京某高校老师走极端后,舆论挞伐高校,也再次盯上了非升即走的高校教师的管理制度。 原则上讲,这套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实际上非升即走主要是国内高校对比较优秀教师序列,即教学科研岗长聘序列的一套管理制度,这些教师薪资水平也远远高于常规序列老师,也在入职时签署了详细的科研考核目标。 高校目前对老师一般有两套教授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普通的,和长聘(高薪)的,薪资差距悬殊。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评估,能否胜任?适合什么?在企业里考核不及格也需要降职降薪,甚至淘汰。总不能拿着高薪,但不兑现当初承诺的指标吧? 当然,我们也需要反对一些学校的错误做法,比如前些年某些学校大规模招聘了一批博士研究员,按这个逻辑走,但没有高薪,完成留下,完不成走人,更像廉价研究员,有几年试用期而已。 最后的最后,核心还是考核什么?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真正的价值?是否是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论文、技术?还是只是要论文?我们是否在研究真问题? 在我们国家,一旦到评价,就异常复杂了,人情关系太盛,也是最后走到唯论文,帽子,项目的根本原因。 怎么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