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认知,是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我好像遇到‘桃花’了,可我已经结婚了。”一位女读者在深夜给我发来私信,语气中带着困惑与不安。
对方是她的同事,明明家有贤妻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却总对她嘘寒问暖,时不时约她单独吃饭。
生活中,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有些已婚男性,为何会跨越界限去撩拨其他女性?
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三种再现实不过的心理。

01 婚姻价值缺失下的补偿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著名的爱情三元理论,认为完美的爱情需要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兼具。
然而现实中,许多婚姻会逐渐缺失其中一两种元素。
我的朋友林薇曾遇到这样一位追求者。
对方42岁,企业中层,有儿女。
妻子全身心照顾孩子,两人已分房三年。
他每天下班宁愿在车里发呆也不愿上楼。
他不是坏人,只是太孤独了。
他在林薇身上寻找的,不是性,而是那种被关注、被欣赏的感觉。
林薇一句话点醒了自己:“我不想成为别人婚姻的止痛片。”
心理学上有个“缺失补偿”机制,人在某一领域感到匮乏时,会试图从其他领域获取补偿。
很多已婚男性寻求婚外情感,并非因为妻子不够好,而是婚姻中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
婚姻就像一杯水,渴的人才会到处找水喝。
真正清醒的人,不会去做别人的解渴之源。
因为她知道,只有让口渴的人自己去找水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02 中年危机下的自我证明心理
作家毕飞宇在《推拿》中写道:“人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什么,就会疯狂地寻找替代品。”
男性到了中年,常常会陷入一种深度自我怀疑。
青春不再,事业可能遇到瓶颈,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
这种焦虑驱使一些人通过接触年轻女性来证明自己依然有魅力。
影视作品常常美化这种关系。
《蜗居》中的宋思明,见到海藻后仿佛重获新生。
但现实生活中,这类关系往往以悲剧收场。
一个人如果无法从内心确认自己的价值,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认可。
撩妹成为他们证明自己“还年轻”、“还有魅力”的快捷方式。
但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
就像美国演员威尔·史密斯曾说:“如果你不能独自快乐,你就不能与任何人分享快乐。”
一个无法与自己相处融洽的人,也无法与任何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别人的魅力验证,终究是镜花水月。
真正的价值感来自内心,而非他人的目光。
中年危机不是出轨的理由,而是成长的契机。

03 狩猎心理下的征服欲满足
有些男性将撩妹视为一种征服游戏。
对他们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追求比得到更刺激。
这不是爱,而是一种权力感的满足。
他们享受的是那种“我能吸引你”的控制感和成就感
。一旦得手,兴趣往往迅速减退。
网友小雨分享过她的经历。
一位成功人士对她展开猛烈追求,送礼物、写情诗、每天问候。
但当小雨真的离婚准备和他在一起时,他却迅速后撤,找各种借口回避。
这类人追求的只是征服的快感,而非真实的情感连接。
就像猎人享受追捕的过程,而不是真的需要那头猎物。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游戏本身比赢更重要。”
对于具有狩猎心理的人来说,爱情不再是双向奔赴,而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权力游戏。
你不是他的爱人,只是他的战利品。
真正值得的人,不会让你成为他情感游戏中的棋子。
爱情是共建,而不是征服。

结语:清醒地看见,明智地远离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此,我们总是容易渴望那些得不到的东西。
但成熟的人,懂得审视自己的欲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你遇到已婚男性的追求,请记住:你不是谁的救赎,也不是谁证明自我的工具。
保持距离,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而对于已婚者而言,真正的成长不是向外寻求补偿,而是向内寻找解答。
修复关系中的问题,或者有勇气结束一段真正不幸的婚姻,而不是通过暧昧来逃避。
每个人都值得被全心全意地对待,而不是成为别人故事里的注脚。
—END—
小璇情感说,专注情感心理、智慧,关注我,带你用心理学看透人性,活得清醒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