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人乖乖待在家别乱出去上班,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体贴。以往提到啃老多是指躺平青年好吃懒做,可如今时代变了啃老也有了新形式,从去大城市打拼创业到买车买房、结婚生娃,这可不是开玩笑。
若在街上随便采访年轻人是否啃老大概率会遭白眼,但换个问法,如买车买房时爸妈有无垫付首付、房租是否自己承担、工作后有无向家里要生活费,答案可能就很扎心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超 50% 的 18 到 34 岁年轻人处于啃老状态。2024 年底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22 到 35 岁已工作的人中,67% 承认在生活费和房租等大额支出上依赖父母。

难道这一代年轻人集体不行,工作了还不能 “断奶”?先看数据,2025 年我国年轻人月均收入 3612 元,而全国平均房租约每平米 35 元 / 月。租个 60 平米小隔间房租超 2000 元,还不算日常消费。在收支不平衡下啃老不再是利己主义代名词,而是理性经济选择。

有网友说在家帮爸妈做饭洗碗、浇花遛狗,不过多双筷子,既能省房租又能陪父母,花销不多。而奔赴大城市奋斗的每天拼命内卷,最后还得向家里要房租和生活费。若再背上车贷房贷,基本榨干爸妈养老金,谁更啃老一目了然。

这故事似曾相识,几十年前日本就有过。经济泡沫破裂后稳定工作稀缺,很多年轻人只能打零工难在大城市安家,便回家依赖父母,甚至出现 80 岁爸妈养 50 岁孩子的情况。如今我国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不禁让人思考是年轻人不行,还是社会留给他们努力过上体面生活的通道变窄了?

大家为啃老话题争论时,有人发现很多人对啃老的定义基于金钱。普通家庭孩子工资不够花,向爸妈要生活费或在家待业,会被亲戚说啃老;富二代拿几百万创业失败,却被赞独立勇敢。这对比让人疑惑,啃老标准究竟是行为本身,还是背后的财富厚度?为何同样行为,普通家庭被指责富二代却被认可?

其实在资源有限的社会,家庭成员相互扶持是温暖的生存策略,是面对高生活成本的抱团取暖。新时代啃老不应鼓励,也不该一味批判。它像镜子让我们看到发展背后被忽视的代价,提醒我们停下来修补让年轻人无力、父母疲惫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