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自己胜过爱100次别人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明确指出,健康的爱源于充盈的自我。
而盖洛普公司一项针对超过1000万人的职场调查却揭示了一个反差:超过74%的人习惯于在关系中优先满足他人,其深层原因并非无私,而是源于自我价值感匮乏。
真正阻碍你建立深度关系的,从来不是技巧,也不是付出,而是一种向内攻击、不断损耗自我的内在模式:无法自我接纳的“不爱自己”思维。
01 工具人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如同一个需要不断投币才能启动的“售货机”。
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我必须做得足够好,必须对别人极度有用,才值得被爱。
一旦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或认可,机器便会立刻停止运转,陷入崩溃和焦虑。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在《无法恋爱的我们》中描述过一类“完美奉献者”:他们记得伴侣的每一个喜好,包揽所有家务,从不提出任何需求,内心却积压着巨大的委屈和怨气。
他们给出的并非爱,而是一种“道德绑架式”的付出,背后呼喊的是:你看,我都这样了,你必须要爱我!
殊不知,真正的爱,源自“我有”而不是“我要”。
当你自身就是一片沃土,你才能给予他人滋养,而不是向他人疯狂索取养分。
诚然,付出是美德,但一旦掺杂了对回报的强烈期待,爱就像是把酸了的面包反复咀嚼。
很认同弗洛姆讲的一句话: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则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愧疚型付出思维,它会给“自我关怀”贴上“自私”的标签。
他们的人生仿佛被改写:只有牺牲自己、透支自己,才能换来关系的存续和安全。一旦为自己考虑,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
就像母亲给孩子喂鱼:母亲总是把鱼肉给孩子吃,自己只吃鱼头,并终生向孩子传递“妈妈只爱吃鱼头”的自我牺牲感。
这最终给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情感枷锁。
这不是爱,这是一种控制。一个无法坦然享受鱼肉的母亲,也无法让孩子心安理得地品尝被爱的滋味。
她的爱,充满了牺牲的苦涩味。
说白了,这就像是一个账户,你只有不断给自己存款,才有能力向他人汇款。
若你自己都是欠一屁股债,你给出的每一分爱,背后都会写着透支。
作家毕淑敏曾点醒无数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他们是他人的“情绪垃圾桶”,能精准洞察并承接伴侣、朋友、家人的所有负面情绪,有极强的“治愈”他人的能力。
然而,这种能力的基底是对自身情绪的无限压抑和忽视。
他们把自己的感受降到最低,屏蔽,以为这样就能维持和谐。
这就像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能诊断所有病人的病,却对自己身上的致命伤视而不见。
为所有人提供情绪价值,但你自己却是最大的“价值洼地”。
心理学研究里讲,长期过度共情而忽视自己,会导致严重的情绪耗竭,使人充满怨愤、冷漠,彻底失去爱的能力。
反之,健康的爱建立在“情绪平衡”之上。
飞机上的安全须知上有这样一句话:请先为自己戴好氧气面罩,然后再协助他人。
这不是冷漠,这是确保双方都能活下来并抵达目的地的核心规则,这就是不过度共情。

“爱他人”和“爱自己”不是此消彼长,是相辅相成的同一种能力。
所有指向外在关系的困局,答案都指向内在的自我关系。
要建立真正滋养的关系,就必须先改写你内在的思维模式。
戒掉自我攻击,学会自我滋养,才是对关系最大的负责。
当你开始全然接纳自己,你给出的爱,才能不再是指责、控制和透支,而是真正的看见、尊重与丰盈。
从爱自己开始,让爱自然流向他人,你终将收获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