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高深难懂的“如如”,帛书老子用一个字形象表达,后世已不识此字

《帛书·老子》“恒无欲也”中“欲”字,竟与“如来”二字本义相同,不是后世所理解的常规字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开始解读《

《帛书·老子》“恒无欲也”中“欲”字,竟与“如来”二字本义相同,不是后世所理解的常规字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开始解读《帛书·老子》中《道经》第一章的第三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一、《帛书·老子》中《道经》第一章前三句的关系分析

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中的“道”讲的是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而“名”是指在那条“通道”中可以来回移动的“感知的主体”。

第二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是讲“感知的主体”在这条“通道”中运动,分别处于“通道”两端尽头时的状态。

第三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讲的是“感知的主体”在这条“通道”两端尽头时的进一步运动。

所以,第三句的第一个字“故”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尽全力向“隐性人体”深处使劲。

也就是说,当“感知的主体”处在“通道”两端时,向“隐性人体”发力所带来的结果。

二、“恒无”与“恒有”的内涵分析

“恒”“无”“有”三字在前文都已有过详细分析,其“本源字义”概括如下:

“恒”字表示“感知的主体”在那条“通道”中往返的路径;

“无”字表示“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人体”方向的运动;

“有”字表示“感知的主体”向“显性人体”方向的运动。

所以,“恒无”表示的就是前句中“无名万物之始也”的内涵,而“恒有”表示的就是前句中“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内涵。

三、“欲”字的字义分析

上图,是金文“欲”字。

在“本源字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造字原理,是“以象赋义”。

“欲”字被赋予了较为扩散性的字义。

比如,在《大学》经一章中有“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这个“欲”字左半部分的“谷”字符,是“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回归的图示。

其中的两个“八”字形代表两个重叠的人体,“口”字符代表在“重叠结构人体”中向“隐性人体”深处回归的“感知的主体”。

而“欲”字右边的“欠”字符,代表正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学习者。

“欠”字下半部分的“人”字,代表“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者,头上开口朝着“谷”字符的“口”字符,代表“感知的主体”正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

这个“欲”字到了《道经》第一章第三句中以后,右半部分的“欠”字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这个“欠”字表示有一个生命在“感知”那“感知的主体”分别在“通道”两端尽头时继续发生的运动。

那么,这个生命是谁呢?

这个生命是隐含在“隐性人体”深处的“真正的我”。

“欲”字表示:“真正的我”也在“感知”,他所“感知”的是“感知的主体”在“重叠结构人体”中的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感知”,使得“感知的主体”在“通道”两端的尽头,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眇”与“噭”。

“欲”字的这种情景,在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描述。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如如”,第一个“如”是指“真正的我”的“感知”,第二个“如”是指“感知的主体”的“感知”。

“如如”的第一个“如”,也就是“真正的我”的“感知”,也被称为“真如”。

由此可见,在后世已经被人狭隘地定义为“欲望”的“欲”字,在孔子、老子那个时代,是具有非常高深含义的,只是现代人已经不认识了。

四、“欲也”即“如来”之意

“欲”字的含义清晰以后,其后加一个“也”字,“欲也”的含义也就清晰了。

“也”字表示“感知的主体”回归的动态,以及“真正的我”正在“感知”那“感知的主体”向“真正的我”回归的动态。(详细解读过程请看文末“相关文章”)

“欲也”表示:“真正的我”在“隐性人体”深处正在“感知”那“感知的主体”向着“真正的我”回归的动态。

“欲也”描述的这种情景,在后世的文字表达中,就是“如来”。

“如来”的“如”,是指“真正的我”的“感知”,而“来”是指“感知的主体”回来。

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中的“来”指的是“感知的主体”。

因为“感知的主体”本来就是从“真正的我”这里冲出去的,所以说“无所从来”,回归以后也不再离开,所以说“亦无所去”。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解读“眇”与“噭”。

关注心智玩家,带你了解奇妙的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

相关文章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础概念

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中承载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评论列表

kongkong
kongkong
2025-08-24 16:01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不二;同此理,来即是去,去即是来,来去不二;不生不灭本是一体。而不是你所说来、去是二,你所说是外道说法,非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