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胸部CT的日益普及,检出磨玻璃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也引发了很多
的焦虑。
其实在临床中,磨玻璃结节可以是炎症、感染,但也可能是早期肺腺癌。所以,在发现磨玻璃后,医生常常会建议“先随访”。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医嘱,却容易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放任不管,任其发展。
比如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患者。他说:“郑医生,我最近做胸部CT时发现了一个磨玻璃结节,医生说担心会是恶性,让我先随访一下。假如这个结节真的是恶性,我这一随访不就被耽误了吗?会不会在随访过程中突然变成肺癌晚期呢?”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下,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会不会突然变成肺癌晚期?

为什么把磨玻璃比作“差生”?
如果把所有类型的肺癌比作一个班级,按“坏学生”的战斗力进行排名,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到下面这个排名顺序:
小细胞肺癌:妥妥的“学霸”型选手,悟性极高,侵袭性极强,恶性程度极高。
实体型或微乳头型腺癌,学霸的后备军,侵袭性强,成长快,恶性程度高。
而纯磨玻璃或含磨玻璃成分的腺癌则是班上妥妥的“差生”,侵袭成绩长期垫底,不管你给它请多少老师,上多少补习班,它都教不出来。
到底怎么个差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磨玻璃结节的各科“成绩单”,帮它分析一下。

结节大小不再决定命运

传统的T分期是以病灶大小进行划分的。病灶越大,T分期越靠后,预后也就越差。
2021年,发表在《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TCVS上的JCOG0201研究纳入了811例最大径≤3cm的肺结节,发现只要包含磨玻璃成分,肿瘤大小与预后无显著关联。
也就是说,病灶大小对磨玻璃结节肺癌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气腔播散的影响失效

这是2021年刊载在《欧洲心胸外科杂志》EJCTS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在这个研究中,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上海肺科医院接受肺叶切除的I期肺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了那些随访资料不全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最终,纳入目标人群620例,其中,气腔播散(STAS)阳性人群167名,占比26.9%。研究发现,气腔播散人群更容易表现为实性结节、脉管浸润、进展分期以及高度侵袭性的病理亚型。

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气腔播散还是影像学上的毛玻璃表现,都能表现出对预后的显著影响。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无复发生存方面,气腔播散的出现将使得复发风险显著增加85%,而影像学上出现毛玻璃则使得复发风险显著降低61%;在总生存方面,气腔播散的出现将使得复发风险显著增加91%,而影像学上出现磨玻璃则使得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4%。随后,作者基于影像学表现,进一步剖析了气腔播撒对生存的影响。发现在纯实性结节中,气腔播散依然对预后存在显著影响,一旦出现气腔播散,则复发更快,生存期更短。

但在含磨玻璃的肺结节中,气腔播散的预后作用突然消失了,即:有没有气腔播散,复发率相当、生存率也相当。


胸膜侵犯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研究来自复旦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于2019年刊载于《胸部肿瘤杂志》上。研究筛选了2008年4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I期肺癌,并基于影像表现分为以下三组。


最终发现,胸膜侵犯对预后的影响只在实性肺癌中才能发挥作用。而对麿玻璃肺癌而言,不论病灶大小如何,胸膜侵犯都不会对术后复发率产生显著影响。

淋巴结转移概率极低

2023年,发表在《胸外科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纯实性肺癌人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会随着病灶的增大而持续升高。当病灶达到2 cm时,淋巴结转移概率超过20%。
但一旦结节套上磨玻璃成分,无论是哪个病灶大小分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都只有2.2%。这意味着磨玻璃成分能化解90%的转移风险。


病理亚型的影响被削弱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在《肺癌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 T1 期浸润性肺腺癌中,影像上的磨玻璃比例是独立于实性成分最大径(RSS)的无复发生存(RFS)预测因子,而病理上的贴壁比例却不是独立预后因子。因此,磨玻璃成分而非贴壁成分应被纳入 T 分期的修正指标。
GGO component rather than lepidic compon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additional T descriptor.
病理亚型与影像表现之间存在“错位”:腺泡型(APA)和乳头型(PPA)等浸润性亚型也可以表现为磨玻璃,因而磨玻璃成分并不等同于贴壁生长。
然而,这部分非贴壁成分却在影像上呈现磨玻璃的病例同样预后良好,进一步削弱了将贴壁占比作为预后指标的价值。
简言之就是,即便病理亚型不是贴壁型,只要CT表现为磨玻璃,患者的预后仍非常好。

磨玻璃结节真实病例
下图是一个磨玻璃结节患者的真实病例。

2019年7月,患者发现4 mm磨玻璃结节。
2020年8月复查时发现,结节长到了5 mm。
2021年8月复查发现,结节长到7mm,实体成分仍<5%。
2022年手术,病理结果为微浸润性肺腺癌。
这个磨玻璃结节从4 mm缓慢生长到7 mm,足足用了三年。即便是长到
7 mm后手术,病理仍是预后极好的微浸润性肺腺癌。

写在最后
坦白说,从医至今,我还没亲眼见过一例纯磨玻璃结节突然发展成晚期肺癌的病例。
也许有人会质疑:“郑医生,你这不是在吹牛吗?怎么可能不会变晚期?”
请注意,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我没见过规律遵医嘱随访的磨玻璃突然发展成晚期肺癌的病例,并没有说“它绝对不可能”。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磨玻璃结节进展的节奏实在太慢,慢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它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时按下暂停键。
换句话说,只要坚持规范随访,磨玻璃结节几乎不可能突然失控。
所以,如果你担心随访期间它会一夜之间突然变成晚期,那不妨先问问自己:明天早上醒来时,银行卡里会不会突然多出一笔巨款?
在我看来,前者的概率比后者更低。
或许,磨玻璃结节就像一位“慢性子”的小学生,它的成长剧本早就已经被写好。
它不是“定时炸弹”,而更像一只火药受潮了的哑炮。随访过程中的每一次CT检查,都是在确认它依旧处于“哑”着的状态。
随访并非拖延,而是用时间去证明你的磨玻璃结节内心是善还是恶,是良民还是恶棍。它不太会伪装,哪怕是心里有那么一丝丝的邪念,你也能从它的行动变化中窥见端倪。
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在下一次复查前,好好生活、规律运动、戒烟限酒。
把焦虑留给时间,将信任交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