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孔子和老子不但见过,还聊的相当嗨!
老子作为过来人,给孔子不少人生建议。
孔子回家后也对老子崇拜有加,这场2500年前的思想交流会,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及《礼记.曾子问》和《庄子.天运》记载,两人的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孔子在鲁国国君的资助下,前往周王室都城洛邑,拜见担任守藏室之史(管周王室藏书的官)的老子。
孔子这次来,主要想学习乐律,还要考察祭祀和礼仪,见面后,大家都很开心:
孔子就说:弟子叫孔丘,鲁(山东)来的,传闻老先生在礼乐当面造诣颇深,对道德也有研究,你看啊,如今周王室江河日下了,队伍也不好带了(礼崩乐坏),我孔丘琢磨,还是要以礼乐给诸侯们立规矩,这次来,就想问问先生,您认为,啥才是礼乐之本呢?
当时老子一看,小伙可以啊,有抱负,我得教教你,就说啦:
“你说的礼乐,那都是走形式,不管伏羲当年画八卦源于生存需要,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你想学习的礼仪,其实是后人把仪式文字化,流程化的产物,祭祀用什么道具,该做什么动作,其实都是舍本逐末,如果执着于外在形式,那就等于失去源头的水,失树根的树一样。”

孔子听后深以为然,立即附和道:
“就是就是,您说的太对了,弟子认为,礼乐的本质应该是仁义,要是天下人都以仁义待人,自然就太平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这几本书,我都快翻烂了,本本书都教诲世人,要仁义,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具体推向社会的时候,又不顺利呢?”
老子看了看孔子,感觉他还是没悟道,就继续点拨道:
“不错不错,你从书里看到了仁义,但仁义是怎么产生的?仁,是世人的说法,天地可没有仁这种概念,你看啊,我们祭祀时,把好东西用来祭天地,它会对祭祀用品有分别之心吗,圣人也没有仁的概念,在这些人眼里,百姓如草狗,一视同仁,没有仁的概念,可不是不仁慈,仁爱是你自己的标准,天地和圣人对仁这个字,有自己的标准,你孔丘想把自己定的标准,强推给世人,如果被有心机的人利用,拿这套标准谋求私利怎么办?”
孔子一听,顿时觉得很有道理,ganjin作揖道:
“您的话太对了,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会记住的,还有个事想请教您,我觉得时光好不经用,和流水一样,人生太短暂啦,你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安身立命呢?”

老子见孔丘礼貌又谦虚,还好学,也对他产生了好感,说道:
“品德这玩意如水,水可以滋养万物,却不和万物争夺利益,所以,水和道是一体的!人若想安身立命,就要学习水的特性,要坚守柔弱,放弃刚强,按照自然规律做事,这样,你的本心就不会乱,就能坦然过完这辈子。”
……
以上就是孔子拜见老子的重要对话部分,当然,后面还说了很多,就没那么重要了。
孔子离开后,是怎么评价老子的呢?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么记录的,孔子说:
“鸟能飞,鱼会游,兽会跑,我可以用网捕兽,用箭射鸟,用线钓鱼,可像老子这样的大智慧之人,却把握不了,因为他像龙一样,能乘风而起,一跃九天。”

孔子对老子的崇拜不是假的,不然也不会几次去拜访,根据《礼记.曾子问》记载,鲁昭公七年,17岁的孔丘初见老子,那时是公元前535年。
后来在鲁昭公二十四年,34岁的孔丘又去见了一次。
再后来,在孔丘51岁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周敬王二十二年,他再度动身,去沛地找老子,询问关于“礼”的问题。
所以,老子和孔子这两位思想家不但认识,聊过天,还很熟。
虽然没有关于老子评价孔子的记载,但从两人彻夜长谈来看,关系是相当融洽的,类似于慈祥的长辈对好学晚辈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