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歪风邪气,我都给你治了!”2012年,郑强调任贵州大学校长,强势整顿校风,结果在民主测评时,他全校最低,他真的这么不讨人喜欢吗? 郑强出生于1960年的重庆,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波折。这些年代的变迁不仅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埋下了他后来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改革的性格根基。1978年,郑强走出重庆,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了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之后他又在四川大学继续深造,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2年,他有幸成为国家教委和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一员,在日本深造了四年。尽管在日本的学习生活充满挑战,郑强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终选择回国服务,这一选择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职业生涯。 当郑强在2012年6月步入贵州大学的校园,他首先被这所学府所面临的状况深深震撼。校门口破旧不堪,迎面而来的是几片枯黄的草地和几棵凋敝的树木,校园内的建筑显得格外陈旧,漆皮剥落,看不出有过任何近期的维护。学生宿舍区周围垃圾堆积,一些学生在肮脏的环境中来来往往,看似已习以为常。 在郑强的眼中,这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的体现。他决定从整顿校园环境和提升教学质量入手,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首先,他组织了大规模的校园清洁行动,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让每一个角落都焕发新生。然后,他开始着手改善教学设施,更新过时的实验设备,修复教学楼,重新装修学生宿舍,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接下来,郑强对教师队伍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他发现有部分教师长期没有进行科研活动,甚至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大大落后于时代。郑强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评估标准,包括教学质量、科研产出和学生反馈。他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每学期提交教学和研究报告,未能达标的教师将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调整职务。 在学生作风方面,郑强也进行了严厉的整改。他注意到,作弊在学生中有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亲自前往考场进行巡视。走进考场,他发现墙上竟然写满了各科的答案,而监考老师对此视而不见。郑强立刻停止了考试,命令将所有的墙面清洗干净,严肃处理了涉及的学生和教师。此后,他还引入了更为严格的考试监督系统,确保考风考纪的正派。 除了这些直接的改革措施,郑强还大胆提出了“三学期制”的教学改革计划。这一制度旨在通过缩短假期,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尽管这一政策一开始遭到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反对,担心改变太过剧烈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但郑强通过举行多次座谈会和公开论坛,耐心解释政策的益处,逐步减少了抵触情绪。 这些改革虽然在实施初期引起了广泛争议,甚至在民主测评中,郑强的支持率惨遭“滑铁卢”,但他并没有因此动摇。他坚持认为,只有根本的、彻底的改变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经过几年的努力,郑强的改革逐渐显现成效。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贵州大学的声誉也逐渐改观。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努力,学校开始吸引更多有才能的教师和学生,贵州大学也成为了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一个典范。 尽管面临着种种挑战和争议,郑强并未因此退缩。在任内,他积极推动与政府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改善西部地区的教育条件。2013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政府推出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让包括贵州大学在内的多所学校受益。这一政策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包括了教师培训、学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竞争力。 2016年,他结束了在贵州大学的职务,回到浙江大学任职。在浙江大学,郑强并未停止他的改革步伐,而是继续推动教育革新和优化学术研究环境。他特别关注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强化科研项目与产业界的合作,这一策略不仅增强了大学的研究实力,也促进了学术成果的转化。 三年后,郑强受聘于太原理工大学,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在这里,他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但他的目标始终如一: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他在太原理工大学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教育模式,包括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以及与重点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这些措施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郑强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虽然曾经引发争议,但无可否认,他的教育热情和对质量的执着改变了无数学生的人生轨迹。正如他所言,“我一辈子都离不开教育”,他的人生,无疑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的工作方式和对教育的热爱,也激励了无数教师和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选择了留在学术界,继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