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廖丹因拖欠医院17.2万元,当着尿毒症妻子的面,被警察抓捕,随后,警察勘查廖丹家庭取证:“兄弟,这不是警察给你的,是大哥给你的,我们就当交个朋友!” 廖丹与杜女士的故事始于北京内燃机总厂的车间,两人从相识到相爱,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时候,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他们相依为命,彼此支持。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厂子效益下滑,两人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压力。廖丹选择在家照料家庭,而杜女士则外出寻找工作,努力维持生计。 2007年,杜女士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状况急转直下,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需要接受高昂的透析治疗。面对突如其来的医疗费用,廖丹四处奔波,尽力为妻子筹集医疗费,但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绝望。 在北京的一家普通医院透析室中,廖丹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让他和他的妻子杜女士感到无比煎熬。医院的长廊里,廖丹携手步履蹒跚的杜女士,透析室成了他们最熟悉的地方。透析室内部装潢简单,墙壁上挂着褪色的健康宣传画,角落里的透析机械轻轻嗡嗡作响。在这里,廖丹发现了一个可被利用的漏洞:透析单只需要有缴费章就能过关。 某个秋日的午后,廖丹如常陪伴杜女士接受透析。当医护人员忙碌于其它病人时,他偷偷观察着护士处理透析单的过程。他注意到,护士只是匆匆检查透析单上的缴费章,从未细查其真伪。这个发现让他心中一动,虽然犹豫,但巨大的经济压力驱使他开始考虑制作假章。 决定行动的夜晚,廖丹坐在家中昏暗的灯光下,琢磨着怎样才能制作一个逼真的假章。他在网上秘密搜索制作印章的材料和技术,然后小心翼翼地购买了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橡皮章和特制墨水。在一个无人的夜晚,他在厨房的桌子上铺开了工具,开始刻制自己的“工具”。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一个粗糙的缴费章诞生了。他用心对比了医院的章,尽可能地让它看起来相似。 第一次使用假章的那天,廖丹心情异常紧张。他把假章藏在厚重的冬装口袋里,带着杜女士来到医院。在递交透析单的那一刻,他的手微微颤抖。幸运的是,护士只是随手翻了翻单子,没有发现异常。当廖丹和杜女士顺利通过时,他的心猛地跳了一下,暗自松了一口气。 随后的日子里,廖丹开始变得熟练,每次透析他都会使用假章。他每次行动都异常小心,确保不在同一个护士面前重复使用过多次。他尽量在换班时段去医院,以避免引起怀疑。每次透析完成后,他都会仔细观察四周,确保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行为。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医院引入了新的电子收费系统,所有的透析费用必须通过电子方式结算,每一个缴费记录都与病人的电子档案直接关联。廖丹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系统的警报。系统管理员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多个重复的缴费记录,这些记录都指向了廖丹。 最终,医院的财务部门开始深入调查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几周的调查,他们发现了廖丹制作的假章,以及他长期未正常支付透析费用的事实。医院随即报警,警方开始对廖丹的行为进行调查。 2012年初的一个晨曦初破之时,北京城的街头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带着凛冽的寒意和未完全消散的夜色。警方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锁定了廖丹的行为。当天清晨,几辆警车静静地驶入了廖丹所住的老旧小区。它们的到来打破了这个通常宁静的社区的早晨平静,引起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廖丹的家位于小区的一栋老式住宅的三楼,简朴的门外摆放着一些日常用品和几盆枯萎的植物。随着警察们敲响他的门,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心中沉甸甸地展开。打开门,他看到的是几位身着制服的警官,面无表情,但眼神里带着一种职业的坚定。 警官们在进行简单的搜查后,找到了用来制作假章的工具和几个未用完的橡皮章。家里的情景也反映了这对夫妻的生活状态:墙角堆满了用过的药瓶,破旧的家具上摆放着医疗单据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最终,在离开前,一位警官从自己的钱包里抽出几张红色的百元钞票,放在桌上,轻声说道:“兄弟,这不是警察给你的,是大哥给你的,我们就当交个朋友!” 此案很快被提交到了法庭,廖丹的行为虽然违法,但其背后的动机和情形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法庭上,廖丹没有选择狡辩,而是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动机。他的诚实和他为妻子所做的牺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严肃的法官和法庭工作人员。 法院在审理结束后,综合考虑了廖丹的动机、行为的后果以及他对社会的态度。最终,法官决定对他从轻发落,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款3000元。法官在宣判时指出,虽然法律必须维护正义和秩序,但也不能忽视人性中的爱与牺牲。 在社会的帮助和法院的宽容下,杜女士得以继续接受治疗,并多活了四年。这四年里,她见证了社会的温暖与善意,也感受到了夫妻之间那不可动摇的爱。廖丹虽然因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他的行为也深深反映了普通人在绝望中的求生欲望和对爱的坚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