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白话《老子》

白话《老子》杨玉鼎(邯郸)《老子》,俗称“道德经”,它原本是一份讲义,其原作者是老子,即李耳,后经周太史儋续写和扩充。李

白话《老子》

杨玉鼎(邯郸)

《老子》,俗称“道德经”,它原本是一份讲义,其原作者是老子,即李耳,后经周太史儋续写和扩充。李耳和周太史儋先后为东周王室为王子、王孙们聘请的老师,其目的是为了将王子、王孙们培养成有雄才大略、能治国安邦、德才兼备的王室继承人。我们读这本书时是否也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活

首句第一个“道”字,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若进一步问什么是规律?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事物的规律是这个事物从生成到消亡整个“生命”过程中全方位、全流程连续变化的程序软件。“恒道”,则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共有的规律,永恒的规律,总规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对每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可以用语言或文字加以表述,但至今还未能对“恒道”作出表述。我们对每一个事物都可以加以定义和命名,但至今还未能对“恒道”作出定义和命名。

天地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都在发展变化中。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这个道理而创制出三种“易”。易就是变,“易经”就是变经。所以,当我们为认识世界去了解一个个事物时,就要既关注事物现“有”的情况,如外形、构成、组织、状态、性质、功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更要关注抽象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中的每一个事物,在其生成之前,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已由其孕育母体及其生存环境决定了。现有的万物从何而来?它们都是由旧有的事物(群体)生成的,故将“有”,称为“万物之母”。这里强调的是“无”和“有”的对立统一,抽象的规律通过事物实体发挥作用。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缴。”“恒无”,是指事物间的共性,即按一定的立意,一个或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共有的东西。“恒有”,与共性相反,是指一个或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相比,其独有的东西。例如以“有手”立意,它是所有人的共性;若与其它生物相比,它是人类的个性。如果以“手的大小形状”立意,则每一个人的手都是“个性”化的,特别是指纹,一个人一个样,不会完全相问。

个性是我们认识具体事物和区别不同事物的基础;共性是我们对事物建立类别的基础。例如,马以其特有的体态和生活习性作为个性以区别于如驼、驴、牛、羊等其它偶蹄类动物,同时,以此作为共性形成“马”这个物种,但“马”字,是指马的整体或泛称,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如果说“野马”,其个性就多了点,具体了点,它与“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若进一步说“那匹白额红鬃公野马”,那就更具体了,它的个性限定了就是那一匹马,它和“野马”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它与“马”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想工具,是我们思想方法中的对立统一;它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普遍联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对立统一,是整体和局部的对立统一,是整体和个别的对立统一。我们利用共性和个性这个思想工具使天地万物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隶属关系,並由此对不同事物加以定义和命名,这样就使我们对本纷纷芸芸的天地万物的认识有了层次,有了条理,而更容易弄明白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是不是很玄妙呢?

共性和个性,是人们对事物观察、对比、研究、分析等脑力劳动生产出的两个“产品”,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原料”共同,是来自被观察事物的客观存在所产生的信息。共性和个性,说起来都是很玄妙的东西,但比它们更玄妙、“玄之又玄”的东西是“恒道”。若能深谙和熟练运用“恒道”的法则,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探知天地万物奥妙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