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一家金融集团打算出资收购徐工机械的控股权。就要成功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出了来,说这里隐含了天大的阴谋。 2006年,中国改革的大潮正猛,国企正经历一场大变局。这时候,徐工集团,这个工程机械界的“老大哥”,站到了十字路口。它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海外也声名远扬。但就算是这样的大佬,成长路上也有难关。古话说得好:“忧患出英豪,安乐催人老。”徐工的故事,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徐工啊,它可是从新中国那会儿就开始干军工的,后来才慢慢转型,成了工程机械界的扛把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徐工借着春风,通过整合重组,越做越大。有了政府撑腰,它不仅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还把产品卖到了全世界,是中国工程机械的一张名片。 但好景不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人才也开始流失,徐工的钱袋子开始吃紧了。这时候,美国的一个金融大佬——凯雷集团,就跳了出来。凯雷那可是全球都有名的,手上有的是钱,还老爱买中国企业,像携程网、太平洋百货这些大牌,都跟它有过瓜葛。徐工一看这架势,心里头也是七上八下的。凯雷集团靠着媒体炒作,说徐工集团日子难过,想趁火打劫,说服政府把徐工机械卖给他们。谈了好久,两边终于说定了:凯雷出3.85亿美金,买徐工机械85%的股份。这听起来像是帮徐工解了燃眉之急,但背后藏着大麻烦。 就在大家都快忘了这茬的时候,向文波站了出来,写了篇文章,说不能让这事儿成。他说徐工机械是徐工的心肝宝贝,也是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要是让凯雷得了手,技术没了不说,中国在这行就说了不算,国家安全也得受影响。向文波这么一说,大家都开始琢磨起来了。 向文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说要保护自家的产业。新华社也插了一脚,发了篇文章批评这事。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国务院国资委和商务部一看,这哪行啊,赶紧开会,请了好多专家、学者,还有向文波他们,一块儿商量对策。商务部经过深思熟虑,最后给凯雷集团的收购计划亮了红灯。这不仅是帮徐工守住了家底,没让外资给占了,也是给其他国内企业提了个醒。徐工呢,也趁这机会,好好整顿了下内部,调整了产业结构,最后还解决了资金问题,走上了稳当发展的路子。 徐工这事儿,就像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大浪里搏击的一个影子。向文波他们站出来说话,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大河里游泳,得会跟别人合作,但也得防着暗流。保护自家的产业,不光是钱的事儿,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现在看徐工在全球工程机械界里混得风生水起,咱们得记住这段经历,珍惜现在的好日子,继续搞自主创新,为中国制造争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