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几千万的资产不仅挣不到钱,每年还得倒贴几十万,然而就在他不知道咋办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67年,中国大地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陕西定边县圪塔套村的一个小伙子石光银,接下了个难啃的硬骨头——在沙漠里种树。那时候,大家还没怎么听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对石光银的这事儿都挺怀疑的。但石光银可没让外界的看法影响自己,他心里清楚这片土地的苦,也明白绿色对这片土地有多重要。 “人定胜天”,石光银心里默念着这句老话,觉得浑身都是劲儿。他相信,只要使劲儿干,就没有啥干不成的。靠着这股子信念,他一路闯过了不少难关。 说起来,石光银是1952年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子里出生的,那地儿紧挨着沙漠,日子那叫一个苦。沙尘暴一来,整个村子就被黄沙埋了,喘气都费劲。地里的庄稼长不好,牲口也养不活。为了活命,他们一家老小得不停地搬家,找能住的地方。可沙漠越扩越大,跑都跑不过它,好多家庭就这么散了。石光银自己也吃过沙尘暴的亏,有次差点迷路回不来,幸好有他老爹一直找,才把他救回来。这事儿让他明白,要想活得好,就得跟沙漠斗到底。石光银打小就有着一股子闯劲和决心。他站在大伙儿面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伙儿非但没笑话他,还都跟着他一块儿干起了治沙的活儿。十五岁那年,他主动请缨当上了治沙小队长,带着大伙儿在荒漠里种下了头一批树苗,足足有1.4万亩。这些树苗都是他千挑万选出来的,耐旱、好养活,能在那穷地儿里长得好好的。看着树苗在沙地上越长越好,石光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一眨眼,二十年就过去了。石光银也从年轻小伙子变成了有阅历的大叔,脸上多了几道岁月的痕迹。为了治沙这个梦想,他连稳定的工作都不要了,还卖了家里的东西来凑钱。就这样,一片又一片的林子在沙漠边上冒了出来,沙漠也慢慢往后退。 可就在石光银等着看成果的时候,1998年出了件大事儿。国家说要保护生态,把一些林子划成了保护区,不让随便开发了。石光银那6万亩的林场也进了这个名单。这下可好,他手里的几千万变成了不能动的数字,每年还得往里搭钱管着。这对本来就欠了一屁股债的石光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当变故猛然袭来,石光银却选择了坚韧不拔。他坚信,难关只是暂时的,总有法子能跨过去。他开动脑筋,琢磨着新路子。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底和长处,石光银决定用剩下的钱开家养殖场。这养殖场一开张,不仅林场维护的钱有了着落,还给乡亲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带动了附近的经济。日子一长,养殖场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石光银算是找到了条长远发展的好路。 养殖场火了,石光银的林场也跟着沾光,得到了好好的保护和发展。以前那些让人头疼的树,现在成了维护生态的大功臣。有人问他怎么挺过难关的,石光银乐呵呵地说:“我原先还打算卖木头换钱,再买树苗种呢。现在看来,养殖场赚的钱足够我种树的了。” 时光匆匆,转眼石光银就到了该享清福的年纪。可他对绿化工作的热情,还是跟年轻时一样旺。他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鼓励他们接着跟沙漠较劲。现在,那片荒芜之地已经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宝地,石光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石光银的经历让人明白,再大的难关,只要心怀热爱和梦想,就都能闯过去。他坚持不懈,不仅让自己和家乡变了样,还成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好榜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咱们每个人都该像石光银一样,心里装着对好日子的期盼,勇敢追梦,为打造美丽家园出一份力。他常说:“绿色就是生命的根,得把每寸土地都护好了,未来才有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