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建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中标难题,不少企业频频铩羽而归,哪怕是老牌施工单位也不得不感叹“中标越来越难”。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筑招网小编介绍以下五个方面,或许揭示了背后的真相:
一、市场需求锐减,蛋糕变小了
随着房地产降温、政府项目收缩,整体建设体量明显萎缩。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超过10%,部分地区市政项目投资也大幅减少。在“项目总量变少”的背景下,企业争夺的“蛋糕”更小了。
二、资质趋严,准入门槛提高
住建部近年持续加强对企业资质的审查,动态核查、高频抽查、挂证整治等手段频出。没有核心人员、注册证书或过硬业绩的企业,很难进入招投标体系,甚至无法获取投标资格。
三、大型央国企下沉,打破原有格局
以往只参与大型项目的央企、国企,如今大量参与中小型工程投标,并依托资源、人脉、资信等优势频繁中标,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区域施工市场逐步“寡头化”。
四、低价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压缩
为了维持项目运转,部分企业采取“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方式搏一单活干,导致投标报价极度内卷。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既难以匹敌央企的价格策略,又难以承受亏损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地方保护与“暗标”依旧存在
在一些地区,仍存在“地方企业优先”或“熟人中标”的潜规则,公开招标在形式上公正,但实操中存在倾向性,使得很多外地企业或非关系户屡投不中,徒耗时间和成本。
建筑行业“中标难”,并非企业自身能力不足,而是行业规则、市场环境、竞争格局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这样的局势下,唯有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打造精品业绩、建立合作资源、提升合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招投标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