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04年,36岁的张纯如狠心扔下刚满2岁的自闭症儿子,在高速公路旁自杀,而这一

2004年,36岁的张纯如狠心扔下刚满2岁的自闭症儿子,在高速公路旁自杀,而这一切只因她写了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 1968年,一个叫张纯如的小姑娘在美国的一个宁静小镇上呱呱坠地。她来自一个特别的家庭,张家从她爸那辈起,就在美国扎了根。尽管生活在外国,但他们心里头对中国文化的那份热爱,可是一点没少。她爸老跟她讲中国的英雄故事,特别是抗日战争那会儿的事儿,这些故事在她心里悄悄发了芽。 有句老话叫“喝水不忘挖井人”,用在张纯如身上特贴切。1985年,17岁的她,凭着自己的勤奋,考进了美国一所响当当的大学,学的是新闻。在学校里,她不光学了一堆跟中国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对中国这片土地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这段经历啊,就像给她日后成为大作家铺了条金光大道。 大学一毕业,张纯如心里头就揣着个梦想,那就是能采访到“导弹之父”钱学森,给他写本传记。可当她鼓起勇气去联系钱老时,却吃了闭门羹。钱老说自己不想被采访,也不想让人写书。这对张纯如来说,打击可不小。她心里明白,没了第一手资料,她的书就不可能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有深度。张纯如真是走运,多亏了好朋友的帮忙,她找到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她费了好大劲说服钱永刚,让他接受了采访。这次采访,张纯如收获满满,不仅得到了钱学森的好多珍贵资料,还知道了他的生活、家庭和了不起的科学成就。这些都被她写进了《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这本书里,书一出来,大家都夸好,张纯如也因此出了名。 但出名没让张纯如飘飘然。1994年,她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讲南京大屠杀的书,书里写的惨状让她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决定要为这段历史做点事,写本书让大家都知道。 为了写这本书,张纯如拼了命。她到处找幸存者,收集资料,还把资料和照片贴得满屋都是。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写作让她压力很大,甚至得了抑郁症。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南京大屠杀》终于在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让大家看到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暴行,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一书问世后,张纯如成了日本右翼的眼中刺。她收到了数不清的恐吓信,里头甚至有子弹和刀,吓得人心惊胆战。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加上身体不好,张纯如的身体越来越差。2002年,她迎来了儿子的诞生,这给她带来了一丝温暖。但好景不长,两年后,孩子被查出自闭症,这对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让她陷入了更深的黑暗。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终于扛不住外界的压力和生活的重压。那天,她独自开车上了高速,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这消息让所有人都震惊了,特别是她的家人。她父亲在接受采访时,满是自责地说:“早知道会这样,就不该让她上大学,更不该让她干新闻这行。” 张纯如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她的离去让人心痛。她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对南京大屠杀的深刻反思,也歌颂了人性、正义和勇气。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真相和正义的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就像她一样,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历史发声。张纯如的遗赠,远不止一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巨著,更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宝藏——敢于担责,不惧险阻的魄力。在今日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我皆应承继并发扬这份精神,迎难而上,捍卫真理与正义。“国家之痛,铭记于心,永不敢忘”,让我们共同怀念张纯如,铭记她为世界点亮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