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马家军要枪毙一个12岁的小红军。谁料,小红军说:“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留下一颗子弹打日本人!”就是这句话,竟然保住了小红军的命。 1936年的中国,那可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外面日本鬼子横行霸道,家里头国民党跟共产党又闹得不可开交,整个国家都像是被乌云笼罩。但老话说了,国家越是危难,越能显出英雄本色。那时候,有个小伙子叫张金龙,他的故事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黑暗。 张金龙啊,出身就是个农家娃,爹妈走得早,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可日本鬼子一来,连他唯一的家都没了,乡亲们也遭了殃。这仇恨的种子,在他心里悄悄生根发芽,还让他下定了决心,要为国家出力。“长大了,我要上战场,打鬼子,保护咱的家!”这是他心里最响亮的声音。 有一天,红军的小队伍在村里休息,突然来了个小孩,冲进营地就喊:“我要见领导,我要当兵!”红军战士一看,这小孩还没长开呢,就笑他:“小家伙,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还是回家玩泥巴吧。”可张金龙不依不饶:“我都12了,不小了,我要打鬼子,保家卫国!”那坚定的小眼神,让人看了都动容。那名小男孩的眼神如此坚毅,让一名连长走上前去询问他的家庭状况。小男孩低垂着头,声音如蚊子般小声:“我没有爹娘,他们早已离开了。”听到这里,红军战士们的笑容逐渐消失,眼中流露出同情之情。连长轻声问:“打仗很苦的,你能否承受?”小男孩抬起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毫不客气地点了点头。 于是,年仅12岁的张金龙就此成为了红军的一员。尽管年龄尚小,但他的行动却显得极为成熟稳重,从不拖泥带水。起初,连长考虑将他安排在后方以保障安全,但张金龙坚决要求留在战火纷飞的一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好评与尊敬。 不久之后,红军部队遭遇了奉蒋介石之命前来围剿的马家军。在激烈的交火过程中,张金龙不幸与队伍失散,最终落入马家军的魔爪。面对死亡的威胁,张金龙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勇敢。当马家军准备处决他时,他大声呼喊:“你们还是用砍刀砍死我吧!”马家军士兵们对此感到惊讶,纷纷询问其中的原因。张金龙表情严肃地说:“别浪费子弹,用砍刀结束我,把子弹留给打日本人!”这番话语深深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马家军的大当家,一听这事儿,心里头对这位小壮士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自个儿出面,想请张金龙加入自家队伍。可张金龙呢,硬气得很,说:“咱们有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些小日本。但我到死也不会变心,你们爱咋咋地!” 大当家一看,这小伙子是真有骨气,就放了他一马。张金龙走前,还回头望了望,那眼神里既有对未来的盼头,也有对敌人的不在乎。旁边的人,不管是马家军的还是看热闹的,都感觉到这小子心里头那份爱国家、讲信义的劲儿。 张金龙的故事,可不是一般孩子的成长故事,它是讲信仰、讲勇气、讲牺牲的大事儿。那时候,国家有难,好多像张金龙这样的年轻人,都不顾一切地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现在咱们想起那段日子,不仅要记住这些英雄,还得从他们身上学东西,别忘了初心,一直往前走。在和平的日子里,每个人也都要有这样的精神,为咱们的中国梦出把力。张金龙的故事,就像是给咱们上了一课:不管世界怎么变,爱国的心、坚持正义的态度,这些永远都不过时。他老人家有句话,听着就提气:“那颗子弹,得留着打日本鬼子!”这话里头,有他对敌人的那股子恨劲儿,更有他对好日子满心的盼头。到了关键时刻,哪怕原先不是一路人,看到共同的敌人,大伙儿也都会想到一块儿去,团结起来。这么看来,张金龙的故事,那可是能穿越时空,给一辈又一辈人加油鼓劲儿的宝贝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