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的儿子马东,谈到相声圈师承关系时说:“我父亲教过姜昆,但是从来没说姜昆是他的徒弟,那时候不讲这个。觉得师徒关系,是一种压迫被压迫关系,拜师什么的,从来没有过。” 相声,这种从明朝流传下来的老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现在在中国文化界还是特别火爆。它不仅仅是说话的艺术,还是咱们中国文化的宝贝之一。俗话说得好:“台上光鲜亮丽一分钟,台下得苦练十年功。”这句话说的就是相声演员们背后得吃多少苦,才能上台演出。相声能一直传到现在,得感谢好多相声艺术家们的辛苦付出。 说到这,不得不提相声界的大佬马季。他不仅自己说相声说得好,还教出了很多厉害的徒弟,为相声界的发展立了大功。不过,说到师徒关系,马季的儿子马东说了个有意思的事儿:“我爸教过姜昆,但从来没说过姜昆是他徒弟。那时候不讲这个,他们觉得师徒关系就像是上下级,有点压迫感,所以拜师的事儿,他们都不咋提。” 这话让我们又想到了传统师徒制度里的那些事儿,还有它是怎么跟着时代变化的。马季,小时候叫马树槐,家里条件挺一般的。但他小时候虽然日子过得苦,对艺术的热爱可一点没少,尤其是喜欢听相声。那时候,他常偷偷跑到茶馆外面,蹲在那儿听老艺人们讲笑话,乐得不行。这股子劲儿,让他心里悄悄种下了当相声演员的梦。 追梦路上,马季没少费劲儿。他使劲儿想进艺术团,可人家说他没天赋,门都不让他进。但马季不死心,反而练得更狠了,天天琢磨怎么让自己的相声更好笑。终于,有个比赛,他凭着一段《找对象》的相声,把评委们逗乐了,从此就出了名。这一出名,相声圈的大门就给他敞开了,侯宝林这些大师也开始注意他了。 进了中央广播文工团,马季跟着好多大师学,本事越来越大。还有啊,他还改了个名儿,侯宝林大师给他取的,叫“马季”,意思是希望他在艺术上能像春天一样,活蹦乱跳的。马季真没白费劲儿,他不仅自己说了好多大家都爱听的相声,还教出了一批好徒弟,都是相声界的新星。说起马季的徒弟,姜昆可是响当当的名号。当初,马季在曲艺节目里一眼相中了姜昆的能耐,就把他招到身边好好培养。不过,马季可不爱那一套老掉牙的师徒规矩,觉得那样容易让人心里不痛快,徒弟的个性也给压没了。所以,他和姜昆更像是亲兄弟一样,但姜昆的本事,那可是马季手把手教出来的,成绩杠杠的。 除了姜昆,马季还拉扯大了冯巩、刘伟这些好苗子。他对每个徒弟都掏心掏肺,不光教手艺,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就拿刘伟说吧,他想去国外闯闯,马季劝了好多次,但刘伟心意已决。可马季心里还是惦记着刘伟,等他一回国,马季立马帮他找回舞台的感觉,还到处给人介绍,这份胸襟,真是让人佩服。 岁月如梭,马季的徒弟们一个个都成了相声界的大腕儿。马季对师徒关系的看法,也悄悄地在他们心里扎了根。虽然没搞什么正式的拜师礼,但他们在艺术这条路上,都牢牢记着马季的教诲,把相声的火种传了下去。特别是姜昆,虽然他和马季没有正式的师徒名头,但那份情分、那份成就,比啥都来得真。马季晚年常说:“相声啊,可不是靠压制和管着就能传下去的,得靠自由和尊重。”这不仅是他对师徒间相处的看法,也是对所有说相声的人的期望——传手艺时,心也得敞亮点,一起让相声活起来。 看看马季和他徒弟们的故事,你就能明白,师徒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教和学,更得有心灵相通的感觉。马季觉得,师徒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一块儿学习进步,这样才能让艺术越活越好。这道理不光相声圈适用,哪儿都一样。现在啊,社会变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们得鼓励大家独立创新,别老守着老一套。 马季这辈子,就是活生生地给相声和师徒关系重新定义了一把。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传承啊,得靠心交心,灵魂碰灵魂,这样才能活生生地传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