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北京时间”的隐秘战争已被挫败,美国国家安全局动用42款特种网络武器,目标直指中国国家授时中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网络攻击。
01
一场精心策划的“时间战争”
国家安全机关近日披露了一起惊人的网络攻击案件: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针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发起了持续两年多的网络攻击。

这不是普通的黑客攻击,而是一场被网络安全专家称为“时间战”的隐秘战争。攻击者不是要窃取资金,而是要动摇现代社会的根基——标准时间。这场攻击始于2022年3月,一直持续到2024年6月,美国国安局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渗透,试图破坏中国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系统。
根据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的信息,美方的攻击行动始于2022年,采用了分阶段、递进式的攻击策略。
·情报刺探(2022.3-2023.4):利用某国外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非法监控10余名授时中心工作人员,窃取其通讯录、短信、相册及位置信息,为后续攻击铺路;
·凭证渗透(2023.4起):在凌晨时段,利用窃取的登录凭证侵入内部计算机系统,刺探授时中心网络架构及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敏感数据;
·全面渗透(2023.8-2024.6):启用42款定制化网络武器,通过伪造数字证书、伪装Windows系统模块、多国服务器跳板等技术手段,试图瘫痪原子钟时间校准核心功能。

攻击者巧妙利用“时间差战术”——选择北京深夜发起行动,利用欧美工作时段的技术响应滞后性,大幅延长攻击窗口期。
02
为何授时中心成“头号目标”?
国家授时中心并非普通科研机构,它是中国时间体系的“心脏”。位于陕西西安的这座机构,承担着“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
所谓“北京时间”,是中国法定的标准时间,其精度达到了6000万年不差1秒的惊人水平。而国家授时中心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时间科学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创新史。

上世纪60年代,我国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发射工程加紧实施,对高精度授时提出了迫切需求。在“全国科技发展12年远景规划”中,建设一个能覆盖全国、精度达到毫秒量级的授时台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经过科学家们多方勘址和论证,1966年,授时台台址最终确定在陕西蒲城县,以“326工程”为代号开工建设短波授时台。这一选址决策考虑了地理位置中心性、地质稳定性和战略安全性等多重因素。
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短波授时台开始试播;1981年正式发播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为适应我国战略武器发射、测控和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70年代初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在陕西天文台增建长波授时台(BPL),于1986年通过技术鉴定后正式发播信号。

2001年,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标志着中国建立了基本完善的时间频率体系。从“天文台”到“授时中心”的转变,反映了该机构职能从天文研究向时间频率专研的深化。
国家授时中心的授时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在于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满足不同用户对时间精度的差异化需求。
短波授时台(BPM)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以4种频率发播标准时间信号,覆盖半径超过3000公里,授时精度为毫秒量级。长波授时台(BPL)每天定时发播高精度长波时频信号,授时精度高达微秒级别,比短波精度提高了一千倍。

除了长短波系统,国家授时中心还建设了低频时码授时系统(BPC),该技术使终端设备可以做得简单且价廉,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其终端产品“电波钟”被称为钟表产业“革命性”的变革。
在卫星授时方面,国家授时中心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时间标校,确保系统时间与国家协调世界时保持一致。此外,中心还通过电视信号、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提供时间服务,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国家授时体系。
原子时标系统是国家授时中心的核心技术装备。中心拥有国内第一、世界第三规模的守时原子钟组,负责确定和保持中国的国家标准时间(UTC(NTSC))和原子时标准(TA(NTSC))。这些原子钟每919万次振荡定义1秒,使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协调世界时的偏差保持在5纳秒以内,稳定性位列全球前四位。
02
关乎国家安全
时间同步成为关键基础设施
在信息化时代,高精度时间频率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国家安全。
国家授时中心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服务。在火箭发射、卫星导航等航天技术领域,微秒甚至纳秒级的时间误差可能导致重大事故或导航偏差。正是国家授时中心提供的高精度授时服务,保障了我国多次航天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

在金融领域,时间同步同样至关重要。证券交易、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对时间戳的准确性要求极高,任何时间不同步都可能造成交易纠纷或资金损失。国家授时中心提供的时间服务为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时间系统的安全性也面临新的挑战。2025年10月19日,国家安全机关披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国家授时中心实施重大网络攻击活动,显示了时间系统已成为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战场。
时间同步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或被攻击,将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造成连锁性影响。正因如此,国家授时中心不断加强授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构建弹性授时体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连续可靠的时间服务。
03
技术剖析
国家级网络攻击的新特点
此次攻击展现了国家级网络攻击的先进技术和复杂策略。
NSA使用的42款网攻武器可分为三类:前哨控守类(如“eHome_0cx”)、隧道搭建类(如“Back_eleven”)和数据窃取类(如“New_Dsz_Implant”)。这些武器相互配合,搭建起4层加密隧道,形成隐蔽性极强且功能完善的网攻窃密平台。

在隐蔽性方面,NSA通过使用正常业务数字证书、伪装Windows系统模块、代理网络通信等方式隐蔽其攻击行为。其加密通讯强度“远超常规TLS通讯”,使通信流量难以解密还原。
攻击时间多选择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利用美国本土、欧洲、亚洲等地的虚拟专用服务器作为“跳板”隐匿攻击源头。这种高度隐蔽的攻击模式属于典型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即APT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者表现出极强的耐心和适应性。国家安全机关发现,“文件变动、关机重启都会导致其全面排查异常原因”,表明NSA对受控主机进行了全面监控。
04
为什么瞄准“时间”?
“时间主权”争夺战
当今世界,只有中美两个国家拥有产生国家标准时间的所有核心设备研发能力。中国国家授时中心是承载“北京时间”产生、保持和发播使命的国家战略枢纽。“授时战”本质上是对“时间主权”的争夺,反映了国家间战略博弈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

时间同步是现代社会的命脉。电力网络需要同步运行,金融交易依赖精确时序,通信网络靠同步维持,交通系统依时调度。一旦时间系统遭破坏,整个社会可能陷入瘫痪。
攻击授时中心等同于攻击国家的“神经中枢”。通过破坏或控制时间基准,攻击方可能获得在关键时刻瘫痪他国关键基础设施的能力。
此次攻击还表明,美国试图削弱中国在国际时间标准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的权重持续提升,挑战了美国在时间领域的主导地位。

攻击路径也值得关注:从手机端到内网再到核心系统的三级渗透,展示了现代网络攻击的模块化组合和全链路渗透特征,证明网络攻击已超越传统计算机边界,扩展至智能终端与工业设备。
05
点评
数字时代的硝烟远未散尽
西安临潼地下30米深处,铯原子钟的脉搏依然沉稳如初。金属腔体内,每秒钟跃迁9,192,631,770次的铯原子,正以纳米级精度度量着一个崛起大国的时空主权。时间从不偏爱霸权,它只服从真理的刻度。这场“时间战争”虽已暂歇,但数字时代的硝烟远未散尽。当人类文明愈发依赖精准的原子脉搏,守护时间源头,就是守护文明存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