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彻底还原老子“无为”:三个核心概念破千年玄解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核心概念,还原“无为”的“心智系统转换”本质,并点明这种本质与胡塞尔说的“本质直观”、海德格尔说的“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核心概念,还原“无为”的“心智系统转换”本质,并点明这种本质与胡塞尔说的“本质直观”、海德格尔说的“泰然认知”、柏拉图说的“理念”以及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内在共性,为当下时代指出现实意义。

“无为”在人类的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仅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都在认识理解“无为”,甚至非常著名的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在解释这个“无为”。

“无为”在老子的心目中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长期以来,因为《道德经》的存在,人们对“无为”有着很大的误解,因为《道德经》并不是老子的原文,而是被魏晋时期的王弼进行过大量修改的版本。

比如,“无为”的“无”字,在《帛书·老子》中“无”字有 83 个,这个“无”字形与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无”的字形相同,但是这83个“无”字被王弼都改成了繁体字形的“無”字,这样改变以后,人们看到的王弼版的“無爲”,与老子原版的“无爲”的内涵,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一篇中,我们要彻底还原的是老子对“无为”的认识。

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核心概念

要真正还原《帛书·老子》中老子所说的“无为”本义,必须导入三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第一个是“重叠结构世界”;

第二个是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重叠结构人体”;

第三个是在“重叠结构人体”中进行的“心智系统转换”。

这三个概念的详细解释,读者可以去看心智玩家最近上传的合集《心智系统转换:“三步突破法”开发人在AI时代必备的自适应智慧》的第一章,那里能免费阅读这三个概念的详细内容(点击合集名称直接阅读),在这里我们先对这三个概念做概要性的解释。

“重叠结构世界”,就是说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重叠而成,其中一个能被人的感觉认识到,这叫“显性世界”,还有一个是感觉无法认识到,却是世界真正主体所在的“隐性世界”。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重叠而成,那么存在于这个“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体,同样也是重叠结构的,既有“显性人体”,也有“隐性人体”。

在这两个不同的人体上,还各有一套心智系统:在“显性人体”上,我们所了解的、存在于大脑中的心智系统,是最低层次的心智系统;而在“隐性人体”中,还有两层心智系统,那是高层的心智系统。

所以,要学会摆脱“显性人体”上的心智系统,去运用“隐性人体”中的心智系统,而且要不断提升,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心智系统转换”概念。

传统典籍里“中庸”二字的本义,就是“心智系统转换”。

当我们在意识中建立了这个“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和“心智系统转换”的模型以后,就可以来理解“无为”的概念,否则难以真正理解。

二、“无为”的本义

先来看“无为”的“无”字,“无”字所对应的是“元”字。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元”字,右边是篆文“无”字。

两个字形主体是一样的,上半部分都是一个“二”,下半部分都是一个“人”。

不同的是,“无”字的那个“人”字的头部,从下面伸到了上面一横,而“元”字的这个头只到达下面一横。

那么,这两个字上面的这个“二”是什么意思呢?

“二”就代表了“重叠结构世界”,上面一横,代表的是“隐性世界”;下面一横,代表的是“显性世界”。

“元”字代表一个人的心智系统还处在“第一套心智系统”,即以“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为主导的时期。

而当这个人的心智系统发生了转换,上升到了“第二套心智系统”,即“感知的主体”到达“隐性人体”内以后,这就是“无”字表达的内涵。

这个“无”字的本源古文字字义,跟“有没有”是没有关系的,代表的是人的心智系统的转换与提升。

也就是说,一个人摆脱了“显性人体意识设定”的掌控以后,他就从低层次的心智系统,转换到了“隐性人体”内的“感知的主体”独立感知世界的高层次心智系统,这个就是“无”。

所以,“无”所带来的结果,是一种心智系统的转换,以及“心智系统转换”以后一个人的高端认识能力“感知能力”的飞跃和提升。

而“为”字,是指一个人的“显性人体”上的行为。

“无为”二字合起来的意思是:

一个人的“感知能力”提升以后,心智系统发生了转换,从以“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为主导,转换到以“隐性人体意识设定”为主导,以及更高层次的“感知的主体”本身发挥作用时的那种高级心智系统,以此去认识世界的本质。

三、“无为”的应用

这种认识世界本质的方式,很像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以及海德格尔说的“泰然认知”,是一种超越理性后对事物真实面貌的彻底认识;也可以理解为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对“意识影像”(也就是我们翻译的“理念”)的直接认识。

有了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以后,再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这个就是“无为”,这是“无为”的真正内涵。

所以“无为”在老子那里,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高端认识模式——是“心智系统转换”得到提升以后,用高级的心智系统来指挥“显性人体”的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在历史环境中,用一种高维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好比庖丁解牛,庖丁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分解牛,是因为他掌握了牛身体的内在结构和规律,达到了一种超越普通技巧的高级认知,从而用这种认知指导自己解牛的行为 ,看似轻松“无为”,实则遵循了事物的本质,实现了高效“有为” 。

从某种角度来看,辩证法其实也是这种“无为”的结果,因为辩证法不是纯粹线性思维、逻辑思维的产物,需要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后才能运用,而这种能力,就需要在一定“高层次的心智系统”中才能拥有。

所以,真正的辩证法,不管是黑格尔的,还是马克思的,其实质都是“无为”的。

例如,在分析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各方面因素,透过商品交换、资本积累等表面现象,“洞察”到社会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社会本质等深层次规律,这便是运用高维思维的体现,如同“无为”中对世界本质的把握。

用“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以及“心智系统转换”这三个概念,重新还原“无为”的内涵,从中会发现:

“无为”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环境下,所需要的“感知→行为”的认识能力。

人只有建立起这种高端的认识能力,然后在“显性人体”上确定我们的行为,才有可能在高度复杂且充满未知的人工智能时代中,产生一种叫做“自适应”的智慧。

这样,人才能真正发挥创造能力,去创造一个在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中,适合人类生存与工作的全新社会。

关于“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以及“心智系统转换”这三个概念的详细解释,请看心智玩家最近上传的合集《心智系统转换:“三步突破法”开发人在AI时代必备的自适应智慧》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