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对大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开展的“飞行检查”呈现常态化、高压态势,其锋刃精准指向骨科、心内科等高值耗材领域。这已非一次性的“风暴”,而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化的“气候”转变。我们认为,对于所有医院管理者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则监管新闻,而是一份宣告医院粗放管理时代终结的“最后通牒”。它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医院内部管理的核心与未来。
一、 深度解码:飞行检查背后的三重“信号”信号一: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医疗”的治理转向飞行检查的常态化,是国家医保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向以DRG/DIP为代表的“按价值付费”改革过程中的必然配套。其核心逻辑是,医保基金作为最大支付方,不再无条件为所有医疗行为“买单”,而是精准地为“合理且必需”的医疗服务支付。打击“串换、虚记、套用”等行为,正是为了剔除医疗行为中的“水分”,引导医院从依靠药品耗材加成创收的旧模式,转向依靠提升诊疗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控制运营成本的内涵式发展新路。信号二:医院运营的“合规性”已成为生存底线“不打招的”的飞行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违规行为的成本和风险。它意味着,任何心存侥幸的违规操作都可能随时暴露。医院管理的“合规红线”被前所未有地抬高。合规不再是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软指标,而是关乎医院声誉、医保定点资格乃至院长履职的“生命线”。建立一套贯穿采购、库存、临床使用、计费全流程的合规内控体系,已成为医院的必修课。信号三:数据驱动下的“透明化”监管时代来临飞行检查的强大威力,源于医保局日益完善的大数据监测系统。任何异常的耗材使用量、手术编码组合、收费记录都可能在数据比对下无所遁形。这宣告了“暗箱操作”空间的急剧压缩。医院必须学会在“探照灯”下运营,其管理必须经得起数据的追溯和检验。
二、 霍尔斯建言:医院管理的“五项精进”与应对策略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监管趋势,被动应付只会让医院陷入困境。医院管理者应主动求变,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精进”:
1.构建“精益化”耗材管理体系
SPD模式升级:引入或升级现代医用耗材SPD(供应、处理、配送)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高值耗材的“一物一码”,全程可追溯。将耗材从“库存资产”转化为“临床服务”,做到“用后结算、账实实时相符”,从源头上杜绝虚记、套用的可能。医嘱与计费联动:建立高值耗材医嘱与计费信息的自动核对与锁定系统,确保计费项目与库存消耗、手术记录完全匹配,堵住“串换”的技术漏洞。2.强化“临床路径”与“合理性评价”
在骨科、心内科等重点科室,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细化并严格执行临床路径。明确各类手术的耗材选用标准和范围,减少临床使用的随意性。建立耗材使用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点评制度,由药事会或耗材管理委员会定期对高值耗材的使用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3.重塑“绩效导向”,告别“收入中心制”
彻底改革将科室收入、耗材收益与医生奖金直接挂钩的旧绩效方案。转向以医疗服务技术难度、病种难度、成本控制效率、医疗质量(如手术并发症率、患者满意度)、教学科研等为核心的综合性绩效考核体系(RBRVS+DRG/DIP),引导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源。4.开展“常态化”内部审计与自查自纠
模仿飞行检查模式,建立医院的内部飞检机制。定期由独立的审计或质控部门,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病历、耗材、收费进行突击抽查,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风险化解在内部。5.培育全员“合规文化”,加强培训
让“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定期对全院员工,特别是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编码员进行医保政策、法规培训,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其清晰认知违规行为的法律与经济后果,筑牢思想防线。
结语国家医保局的飞行检查,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正用监管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向医院粗放管理的“病灶”。这个过程固然伴随着阵痛,但它清除的是危害行业长远健康的“顽疾”。对于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而言,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实现管理迭代、重塑核心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唯有主动拥抱变革,以精益管理和价值医疗为新的航向,方能在未来的医疗格局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