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桥地处富顺县杜快铺场镇外的泥溪之上,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在自贡地区为数不多留影的古建筑之一。清乾隆《富顺县志》光绪重刻本里,已记载为杜快桥,表明此桥修建的时间不晚于清光绪年间。

仁寿桥从南侧到桥的北侧似一个 Z字造型横跨泥溪,主体为两墩三孔加南侧拱券,是一座设计颇具特色的石拱桥。

恩斯特柏石曼(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是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其中他从泸州到访富顺县时,给杜快桥留下了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这张珍贵的照片展示了杜快桥及周边风貌一百多年的模样,北侧为梯步,南侧还有一座字库塔。

解放后,为发展农业生产,以古桥为基,筑坝蓄水,杜快桥也改为了通公路的堰桥。

后为解决乡村交通,在仁寿桥上游不远新建了石拱桥,形似赵州桥,比仁寿桥略宽,可达佛见、三官楼。

冬日光影下的仁寿桥更显古朴沧桑,主体三个拱券大小相同,较南侧拱券大一些。

仁寿桥南侧拱券设计极为巧妙,利用转角地形增加一孔,形成了自贡地区独特的石拱桥造型。

站在杜快铺桥头俯瞰仁寿桥,桥面早已是改为水泥路,两侧桥栏也是后来修建的。

北侧桥栏头尚存阳刻的五角星,从侧面记录了石栏及堰闸的修建年代。

仁和桥上游侧的堰闸,堰闸与古桥一体,是泥溪上少有的以古桥改建的堰桥。

时光荏苒,站在这个角度,对比一下老照片,原来的梯步填平改为公路桥,当年字库塔早已消失。

这大概是当年字库塔位置,如果泥溪水位低,不知能不能看见字库塔遗迹。

从这个角度,虽不能看到仁寿桥全貌,但原来的梯步改建痕迹明显,还在此处建有一个泄洪孔。

仁寿桥是一座设计独特的清代石拱桥,后又以古桥改为桥堰一体。它不仅见证了杜快铺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泥溪两岸人民的乡愁和记忆,对于研究富顺县历史、交通和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