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同慈云寺:藏在古城深巷里的“禅意时光机”

“南有普陀,北有慈云。”在大同古城东南隅的巷陌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刹静立600余年。它不如华严寺恢弘,不似善化寺热闹,

“南有普陀,北有慈云。”在大同古城东南隅的巷陌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刹静立600余年。它不如华严寺恢弘,不似善化寺热闹,却以“深藏不露”的禅意与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群,成为大同文保爱好者与古建迷的“私藏清单”。近日,记者探访这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慈云寺,为您揭开它跨越时空的神秘面纱。

600年风雨:从“民间小庙”到“国保古刹”的前世今生

慈云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据寺内现存《重修慈云寺碑记》记载,初名“法华寺”,明洪武年间因“屡现祥云”更名为“慈云寺”。此后数百年间,它历经战火、地震,却在历代僧人与乡绅的修缮中得以存续——现存主体建筑多为明代遗构,仅大雄宝殿的斗拱、梁架保留着典型的明早期风格。

“很多人不知道,慈云寺曾是晋北地区重要的禅宗传法地。”大同市文物局研究员王雁介绍,寺内曾藏有明代高僧密云圆悟的语录刻版,虽已散佚,但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横三世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仍保留着禅宗寺院的供奉传统。更珍贵的是,寺内现存3通明代古碑、2口清代铁钟,以及绘于明嘉靖年间的“十六罗汉朝普贤”壁画残片,为研究晋北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佐证。

如今的慈云寺,占地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排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辅以钟鼓楼、东西配殿,整体布局严谨,是山西现存少有的明代“伽蓝七堂制”完整寺院。2013年,它与大同古城内其他17处古迹打包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沉寂多年的古刹终于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逛寺指南:在飞檐斗拱间触摸明代风华【必看建筑】

大雄宝殿(明代核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集如花,梁枋施以和玺彩画,虽历经岁月,仍可见“旋子彩画”的流畅纹样。殿内“横三世佛”均为明代泥塑造像,佛像衣纹流畅,莲座下的“海水江崖”装饰细节精致,是研究明代佛教造像的重要实例。

毗卢殿(后殿):与大雄宝殿形成“前殿后塔”的空间格局,殿内供奉明代铜铸毗卢遮那佛,高1.8米,通体鎏金,佛像背后刻有“大明嘉靖二十三年造”铭文。殿后有一株树龄超400年的古槐,树干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被寺内僧人称为“镇寺神树”。

钟鼓楼(明代原构):两座二层楼阁对称分布,下层为砖石结构,上层木构架保存完好。每日清晨6点、傍晚5点,寺内会准时敲响明代铁钟,钟声浑厚绵长,据说在大同城墙上仍能清晰听见。

【隐藏玩法】

抄经体验:每月初一、十五,寺内会开放“禅修抄经室”,游客可在师父指导下抄写《心经》《金刚经》。提供的宣纸、狼毫笔均为寺内自制,抄完可盖“慈云寺禅印”留念。(需提前1天电话预约,免费参与)

古建摄影:大雄宝殿的飞檐角、毗卢殿的脊兽、山门的抱鼓石,都是摄影爱好者的“宝藏机位”。建议清晨或傍晚拍摄,光线柔和,更能凸显古建的立体感。

听老和尚讲古:寺内82岁的释妙智师父已在慈云寺修行60年,熟悉寺内每一块砖的故事。若遇他打理庭院,不妨上前搭话,能听到“明代碑刻为何缺了一角”“古槐曾救过落难孩童”等民间传说。

实用攻略:如何玩转慈云寺?【交通与开放信息】

地址:大同市平城区大东街慈云寺巷(近华严寺步行街,步行10分钟可达)。

交通:

自驾:导航“大同慈云寺”,寺前有免费停车场(车位有限,建议早到)。

公共交通:乘17路、28路公交至“华严寺站”,下车步行5分钟;或乘古城旅游专线(红色观光巴士)直达。

开放时间:8:00-17:30(17:00停止入场);法会期间(如佛诞日、盂兰盆节)延长至18:00。

门票:免费(需在入口处登记身份证,疫情期间需查验健康码)。

【游览路线推荐】

半日深度游(适合文化爱好者):

山门→天王殿(看哼哈二将明代彩塑)→大雄宝殿(细品斗拱与彩画)→钟鼓楼(登楼俯瞰寺院全景)→毗卢殿(瞻仰铜佛与古槐)→东西配殿(看清代壁画残片)→出口处“慈云寺文化展”(了解寺史与文物修复故事)。

休闲打卡游(适合家庭/年轻人):

山门拍照(古风背景)→抄经室体验(30分钟静心)→古槐下喂流浪猫(寺内收养了8只流浪猫,常有游客自带猫粮)→寺后小巷逛文创店(卖寺内复刻的斗拱模型、古建主题明信片)。

【周边联动推荐】

华严寺(步行10分钟):与慈云寺同属大同古城核心区,可串联参观辽金巨刹。

大同古城墙(骑行15分钟):从慈云寺出发,沿大东街骑至城墙,登城俯瞰古城与寺院全景。

凤临阁(车程5分钟):寺旁巷子里的百年老字号,推荐品尝“百花烧麦”“沙棘山药泥”,饭后可打包“沙棘汁”回寺饮用。游客说:这里藏着大同最本真的烟火与禅意

“原本以为大同只有大气的古迹,没想到慈云寺这么‘治愈’。”来自北京的游客林女士带着父母同行,她说最触动的是寺内的“慢”——师父们扫地、擦碑的动作不紧不慢,古槐下的石凳总有人安静读书,“像穿越回了古人‘晨钟暮鼓’的日子。”

“我是第四次来大同,每次都要抽时间来慈云寺。”本地摄影爱好者陈师傅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大雄宝殿的斗拱细节,我拍了8年,每次都有新发现——去年修缮时补了块砖,今年梁上的彩画颜色更亮了。”

暮色渐沉时,寺内响起晚课的诵经声。山门外的老街上,糖画摊的香气飘来,与寺内的檀香味交织。这座沉默了600年的古刹,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大同的“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