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奶皮子糖葫芦以98元一串的价格引发热议,商家坦言“制作并不难,成本也不算高”,却实行线上98元、线下49元的差异化定价策略。这枚小小的糖葫芦,恰如一面双面镜,既映照出消费创新蓬勃生长的活力,也折射出市场过热可能带来的隐忧。
从积极层面看,这一定价现象恰是当前“鼓励创新消费、优化供给”政策导向下的生动注脚。奶皮子与糖葫芦的跨界融合,正是供给侧通过微创新开拓市场的典范。
商家通过产品形态的创新,将传统街头小吃升级为高端甜品,精准切中了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新奇体验、品质生活的追求。在当前大力提振消费的环境下,这种“稍微创新就有市场”的现象,恰恰证明了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然而,在肯定创新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市场失衡。
商家坦言“制作不难、成本不高”,却收取高额溢价,这种商业模式若成为常态,可能导致市场过度追逐营销噱头而非实质创新。当消费者意识到支付的价格与获得的价值严重不匹配时,不仅会影响单个企业的信誉,更可能损害整个创新消费生态的公信力。
当商品更多地作为社交货币而非使用价值存在时,容易助长非理性消费风气。特别是在当前消费背景下,更需要区分健康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防止“为创新买单”异化为“为虚荣付费”。
因此对商家而言,创新不应止于表面。短期的营销成功固然可喜,但长期竞争力仍源自产品的真实价值。在定价策略上,也需要更加注重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建立与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关系。对消费者来说,在享受创新产品的同时,保持理性判断力至关重要。学会辨别真实创新与营销包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选择,才是成熟消费者的标志。
在大力提振居民消费的今天,我们既要为创新喝彩,也要保持理性思考,让创新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力量,而非昙花一现的市场狂欢。唯有建立在真实价值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市场考验,实现消费者、商家和社会多方的共赢。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管亚楠)
编辑:王雪